親愛的夥伴們大家晚上好,今天咱們聊聊從陰道炎到腎功能衰竭。
從陰道炎到腎功能衰竭,這一演變過程看似複雜,其實背後隱藏著許多健康管理的疏忽和誤區。
現代西醫學指出,女性沒有前列腺,然而尿頻尿急的現象在女性群體中卻相當普遍。不信的話,你可以在大商場裡觀察那些40歲以上的女性,她們進入商場後,往往不是先找櫃台,而是先急於尋找洗手間。逛了一圈商場後,她們通常又會再去一次洗手間。我曾在長春講課,當時一位大姐風趣地補充道:“你說的這些情況還算輕的,我走在馬路上,隻要見到寫著的標誌,都會忍不住進去看看。”我問她:“如果一路上有十個洗手間呢?”她毫不猶豫地回答:“我都會進去的,哪怕沒有尿意,也要進去擠兩滴。”這種現象顯然已經形成了條件反射。然而,當她們到醫院檢查時,卻往往查不出什麼炎症或其他病症。看到身邊很多人都有同樣的問題,她們便不再將其當回事。人們往往最害怕這種“從眾心理”,看到彆人都有同樣的問題,就誤以為這不是問題,根本不去思考問題背後的原因以及如何解決。
那麼,男性有前列腺,女性為什麼沒有呢?實際上,前列腺就是尿道管,男性尿道管長約1525厘米,而女性隻有35厘米,所以西醫認為女性沒有前列腺炎。但男女都有膀胱,都可能出現尿頻尿急的狀況。當這些症狀進一步惡化,變成尿瘙癢時,醫院檢查的結果要麼是陰道炎,要麼是泌尿係統感染。這就是女性最容易出現的所謂婦科炎症。
那麼,婦科炎症是如何產生的呢?現代女性患婦科炎症的比例高達93,這其實與身體的虛弱密切相關。女性每天洗澡時,都是用開水和涼水混合的水來清洗,而涼水中往往含有多種細菌。如果身體比較虛弱,就很容易在洗澡時感染炎症。因此,現在女性患婦科炎症的比例非常高。婦科炎症的來源,一般有兩種,一種是尿頻、尿急、尿瘙癢導致的泌尿係統感染,另一種是通過陰道感染的陰道炎。
婦科炎症的原因與男性類似,都是脾腎陽虛,導致外邪入侵。醫院裡的醫生一般會開兩瓶藥水給患者清洗,很多人一洗就好了一段時間,但過一段時間又複發,如此反反複複。等她們厭煩了這種反複清洗的治療方式,不再繼續清洗時,一旦身體勞累,免疫力降低,就可能發高燒,進而引發急性腎炎。
這個時候,患者去醫院治療,醫生會使用大量抗生素,症狀很快會好轉,尿蛋白減少,體溫也會降下來。遇到負責任的醫生,可能會叮囑患者:“不要太累,注意休息!”但在緊張的工作和生活中,人們怎麼能避免勞累呢?過一段時間,身體一旦感到疲勞,就可能再次引發炎症,導致慢性腎炎。此時,細菌已經通過膀胱進入腎臟,病情進一步升級,中醫稱為“腎氣虛衰”。
很多人繼續治療慢性腎炎,各種藥物不斷,但效果卻時好時壞。有些人治療了一兩年,甚至七八年,最終醫生可能會告訴他們:“你的病情已經發展成腎小球腎炎或腎盂腎炎,建議不要再治療了,因為西方醫學對這些病症沒有有效的治療方法。”但許多人仍然繼續治療,等到後期感到渾身乏力時,已經進入腎功能衰竭階段。此時,醫院會建議患者進行透析,可以說,患者已經到了為治療“買單”的時候。很多人到了這個時候,才真正開始重視自己的健康。
回顧最初,當她們有症狀去醫院時,醫生可能隻是輕描淡寫地說:“有點炎症,沒事的。”如果真的沒事,又怎麼會發展到腎功能衰竭呢?等到衰竭的時候再著急,已經為時已晚。女性從得腎炎到發展成腎小球腎炎或腎盂腎炎,通常需要10年左右的時間。我曾經在沈陽講課,課後有一位聽眾找到我,非常激動地說:“韓老師,有件事我死都不明白。”我問她:“什麼事讓你這麼困惑?”她說:“我母親今年60歲,平時沒什麼病,就是20年前得了高血壓,身體一直挺好的。最近她感覺身體乏力,到醫院檢查,醫生說是腎功能衰竭,需要做透析。這怎麼可能呢?我母親一直都沒什麼病啊!”
我解釋道:“什麼叫有病?你懂不懂?你母親20年前就得高血壓了,高血壓是什麼你知道嗎?”她說:“知道啊,就是血壓高嘛,高血壓是病嗎?”大家似乎都不明白高血壓到底是什麼。在中醫裡,高血壓被稱為眩暈症。但在西醫院,醫生隻會告訴你需要終身吃降壓藥,無法根治。高血壓隻是症狀,而不是病。症狀和病是兩個概念,症狀不歸現代西醫管,得了高血壓隻能吃降壓藥,而且需要終身服用。一開始吃一片藥可能就能把血壓降下來,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藥量會逐漸增加,從一片到兩片、三片、四片,直到血管爆裂,進入心腦血管疾病的行列。
這位朋友的母親20年前就有高血壓,這其實是腎虛引起的高血壓。也就是說,在20年前,她就已經出現腎虛了,但卻沒有引起重視。許多人認為血壓高一點沒關係,隻要吃降壓藥控製住就行了。那位老人在50歲左右時,腿上應該會出現浮腫,一摁一個坑,但她也沒有在意。大部分人認為,隻有疼了、難受了才算有病。
還有一點不要忘記,一天吃一顆降壓藥片,一年就是365片,10年就是3650片。原本腎功能就較弱,再加上這麼多藥物,對腎臟的傷害可想而知。腎虛發展了20年都沒去管它,等到衰竭了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但已經太晚了。
從陰道炎到腎功能衰竭,這個過程充滿了對健康的忽視和對醫學知識的誤解。希望大家能夠從中吸取教訓,重視身體的每一個小信號,及時調理和治療,避免悲劇的發生。
那麼好親愛的夥伴們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到這裡,明天咱們不見不散。
喜歡我的中醫生涯之路請大家收藏:()我的中醫生涯之路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