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河苑小區修建於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最初是附近一家國有企業的單位福利房,住的都是是同一個廠的職工和家屬。
那時候鄰裡之間都相識,孩子們在院子裡追逐嬉戲,老人們坐在樓下嘮嗑下棋,處處洋溢著那個年代特有的集體生活氣息。
然而好景不長,企業在新世紀的浪潮中倒閉破產,這片住宅區也隨之失去了往日的生機。
二三十年過去,很多房子不知轉手了多少次,老住戶陸續搬走,新來的租客來了又去,小區的麵貌早已不複當年。
老小區的布局沒什麼特彆,十一棟六層高的居民樓整齊排列,樓間距還算寬敞,中間留出了一片公共活動區域。
斑駁的外牆和生鏽的防盜網無聲地訴說著歲月的痕跡,院子裡幾棵老槐樹倒是枝繁葉茂,為這個陳舊的小區增添了幾分生機。
除了少數當初企業的老員工依然住在這裡養老外,其他房子住的基本都是外來租戶。
還有很多房子由於樓層太高或者其他原因空置了下來,整個小區的常住人口滿打滿算也就一千出頭,平日裡還算清靜。
末日來臨之初,由於小區沒有物業公司管理,根據官方指示,臨時成立了小區管理委員會,領導由幾位原企業的退休老職工擔任。
老居民們沒什麼意見,租戶們人微言輕,發表不了什麼看法。
一開始的時候,有官方巡邏隊維持治安,按時發放救濟糧,一切倒也相安無事,沒人鬨事。
可是隨著東郊地震和接連暴雨的到來,情況很快就急轉直下。
臨時管理會起初還積極組織低樓層的住戶往樓頂轉移,但這個老小區的各種設施本就年久失修,平常維護就很勉強,麵對這場前所未見的特大暴雨,下水係統很快就徹底堵塞了!
下河苑,聽名字就知道地勢如何了,彆的地方淹了兩層樓的洪水,到了下河苑這裡,直接就把三樓也一並淹沒!
整個小區的可居住麵積瞬間減少了一半;彆說那些租戶了,就連很多當初分到低樓層、如今年紀大了的退休老職工也沒了住處。
外麵洪水滔天,自然沒人敢冒險去彆處尋找住所。
那些一直在這裡居住的退休職工互相熟悉,很快就在老鄰居家找到落腳處外,租戶們的處境就艱難多了。
如今的鄰裡關係淡薄,沒人願意自己家裡住進幾個陌生人!
管理會沒辦法,隻能往老鄰居家裡硬塞人。最後這些退休職工家裡,連客廳都打上了地鋪,這才勉強把所有人都安置下來。
但新的問題很快就來了:這麼多人,吃什麼?
租戶很多都是附近工廠打工的年輕人,平常都是點外賣,壓根沒有自己做飯的習慣。
部分全家租住在這裡的倒是有做飯的習慣,但現在可是夏天,誰會在家裡囤太多蔬菜?
就連那些退休職工也一樣,他們習慣天天逛菜市場,家裡存貨也不多。
好吧,有米沒菜也能堅持幾天…但很可惜,水電天然氣包括手機信號,一下子就全斷了!
這下麻煩來了,總不能吃生米吧?
下河苑在暴雨和洪水中,徹底變成了一座孤島。
管理會的幾位老年人勉強維持了兩天秩序,就被餓得受不了的年輕人推翻了!
租在這裡的,大多是社會的底層人群,心中的戾氣本就很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