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湯山陣地飄著淡淡的紅薯香。炊事班的老周正圍著大鍋轉,鍋裡的紅薯粥咕嘟咕嘟冒著泡,蒸汽裹著甜香飄向戰壕——這是湯山百姓昨天送來的紅薯,老周特意多煮了些,想讓弟兄們暖暖胃。
陳硯剛查完東側的重機槍位,就見哨兵小李跑過來,臉上帶著笑:“團長!山下有好多老鄉上來了,挑著擔子,好像是來送東西的!”
陳硯往山下望,果然見一群百姓順著山道往上走,有扛著竹籃的老人,有推著小車的中年漢子,還有幾個小孩拽著大人的衣角,手裡攥著熱乎乎的熟紅薯。為首的是湯山村的老村長王大爺,去年冬天陳硯幫村裡修過水井,兩人還算熟絡。
“王大爺,您怎麼來了?”陳硯迎上去,見老人肩上的竹籃沉甸甸的,趕緊伸手去接。
王大爺躲開他的手,把籃子往戰壕邊一放,掀開蓋布——裡麵是白花花的饅頭,還有二十多個雞蛋,雞蛋上還沾著新鮮的雞糞,一看就是剛從雞窩裡掏出來的。“陳團長,這是俺們湯山百姓的一點心意。”老人抹了把汗,聲音有些沙啞,“前天鬼子退了,俺們去官道上看了,你們的弟兄躺了不少……俺們幫不上彆的,就蒸了點饅頭,攢了點雞蛋,給弟兄們補補。”
旁邊的漢子們也把擔子放下,有裝著青菜的,有扛著一捆捆草藥的,還有個年輕媳婦抱著個布包,打開一看,是十幾雙布鞋,針腳密密麻麻。“俺連夜納的,弟兄們的鞋都磨破了,湊活著穿。”媳婦說著,把布鞋往王小二手裡塞,王小二臉一紅,想推辭,卻被媳婦按住:“拿著!你們守著陣地,俺們才能在家安穩納鞋。”
幾個小孩跑到張鐵柱身邊,把手裡的紅薯遞過去,怯生生地說:“叔叔,吃紅薯,甜。”張鐵柱蹲下來,接過紅薯,用苗語跟小孩們說了句什麼——他之前跟村裡的苗族老鄉學過幾句簡單的湯山方言,小孩們眼睛一亮,也用方言回了幾句,張鐵柱哈哈笑起來,把紅薯掰成幾塊,分給身邊的士兵。
陳硯看著這一幕,心裡暖暖的。他對王大爺說:“大爺,謝謝鄉親們,但這東西我們不能白要。”說著讓王銳拿過賬本,“您把東西記下來,饅頭多少個,雞蛋多少個,我們按市價給您錢,從團裡的軍餉裡扣。”
王大爺急了,擺著手:“陳團長,您這是啥話!你們在這兒拚命,俺們拿點東西算啥?要是沒有你們,鬼子早就進湯山燒殺搶掠了,這點東西,還不夠謝你們的!”
陳硯知道跟老人爭不過,想了想,對身後的士兵喊:“把咱們做的子彈殼拿過來!”
不一會兒,士兵們抱來一摞打磨過的子彈殼——這是昨天清理戰場時,弟兄們把日軍的子彈殼撿回來,用砂紙打磨光滑,有的還在上麵刻了簡單的“守土”“殺鬼子”字樣,原本想留著給新兵做紀念,現在正好用來回贈百姓。
“大爺,您看。”陳硯拿起一個刻著“守土”的子彈殼,遞給王大爺,“這是鬼子的子彈殼,俺們打磨過,您拿回去給村裡的娃當念想,讓他們知道,咱們中國人不怕鬼子,能守住家。”
王大爺接過子彈殼,摩挲著上麵的字,眼眶有點紅:“好,好!俺拿回去,掛在村裡的老槐樹上,讓娃們天天看,記住你們這些英雄!”
百姓們也都圍過來,每人領了一個子彈殼,有的小孩把子彈殼攥在手裡,像得了寶貝。王銳趁機跟王大爺商量:“大爺,以後要是有啥動靜,麻煩您讓鄉親們給我們通個信,咱們互相幫襯。”
“那沒問題!”王大爺拍著胸脯,“俺們在山下看著,鬼子一來,俺們就敲鑼,保證讓你們提前知道!”
正說著,遠處傳來馬蹄聲——是師部的通訊兵,送來消息說,121師其他兩個團已經在青龍山、紫金山布防,讓3團做好銜接,確保整個南京東郊防線連起來。陳硯把消息告訴王大爺,老人點點頭:“這樣好,這樣好!你們把防線連起來,鬼子更過不來了!”
百姓們沒多留,放下東西就準備走。士兵們要幫著挑擔子,老鄉們卻不讓,說“你們守陣地更累”,推著小車往山下走。走到山口時,王大爺回頭喊:“陳團長,要是缺啥,隻管跟俺說!俺們湯山百姓,跟你們一條心!”
陳硯揮著手,看著百姓們的身影消失在山道拐角,才轉身對士兵們說:“把鄉親們送的東西分下去,饅頭先給傷員和站崗的弟兄,布鞋給鞋破的弟兄。記住,鄉親們的情,咱們得記在心裡,更得守住湯山,對得起他們。”
士兵們應著,開始分發物資。王小二拿著新布鞋,試了試,正好合腳,他摸著鞋麵上的針腳,跟身邊的士兵說:“俺娘也給俺納過這樣的鞋……俺一定好好守陣地,不讓鬼子進來。”
張鐵柱把百姓送的草藥送到醫療站,跟醫護兵說:“這是老鄉們采的,林大夫說過,這草藥能止血,你們收好了。”
陳硯走到戰壕邊,拿起一個子彈殼,陽光照在上麵,反射出淡淡的光。他望著湯山村的方向,心裡清楚,這一仗能打贏,不光是弟兄們拚命,更有百姓們的支持。現在121師的防線連起來了,新兵也在路上,彈藥充足,新槍在手,再加上百姓們的幫襯,就算日軍再來,他們也有信心守住湯山,守住南京的東大門。
遠處的青龍山方向傳來幾聲槍響,是友鄰團在試槍,陳硯知道,整個121師都在準備,等著下一場硬仗。他握緊手裡的子彈殼,轉身走向重機槍位——那裡,士兵們正拿著新到的中正式步槍,認真地練習瞄準,眼神裡滿是堅定。
喜歡鐵血黔軍:從抗戰到解放請大家收藏:()鐵血黔軍:從抗戰到解放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