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啟十四年,十月十二至十三日。
京師大校場的武舉大比,已近尾聲。經過層層殘酷篩選,能留到此時的武生,已是優中選優的精英。然而,最終的排名與榮耀,仍需在這最後兩日見分曉。考核內容也變得更加綜合、實用,甚至略帶趣味性,旨在發掘那些在傳統武藝和兵法之外,擁有特殊才能或卓越實戰指揮能力的人才。
一、奇能異技·各有千秋
第一項:特殊科目“技勇”與“後勤”考核。
校場一側,臨時搭建起了工棚、鐵匠爐、木工台、輜重堆放場等設施,氣氛變得如同一個繁忙的軍營作坊。
?“技勇”考核區:
此處考驗的是動手能力、工匠精神以及對軍械的直觀理解。
?工程搭建:要求小隊協作,利用提供的木材、繩索,在規定時間內搭建一座高三丈、穩固可靠的了望塔或簡易橋梁。
?器械維修:現場擺放著帶有故障的弩機、損壞的馬車車輪、卡殼的燧發機訓練用)等,要求考生快速診斷問題並完成修複。
?基礎鍛造:提供鐵砧、火爐、錘具,要求考生將一塊鐵坯鍛打成一根合格的箭鏃或一枚槍頭。
此地,成為了許多民間匠師、獵戶、手工業者子弟的舞台!他們或許在弓馬策論上不占優,但一雙巧手和豐富的實踐經驗在此大放異彩。
石猛,其父是鐵匠,他掄起鐵錘,叮當聲響,火星四濺,動作充滿力量與韻律,片刻間便打出一枚寒光閃閃、棱角分明的三棱箭鏃,質量甚至超過軍中標配,引得考官連連點頭。
廣西陳二牛,對繩索和木材的運用出神入化,在搭建了望塔時,打的繩結既牢固又易解,結構搭建得又快又穩,顯示出極強的野外生存能力,並竟精通魯班機關術,對複雜弩機的維修,手到病除,讓人驚歎。
海軍學員們在此項表現中規中矩,他們受過基礎工訓,但並非專長。張獻忠、高傑等猛人則對此毫無耐心,張獻忠差點一錘子把鐵砧砸歪。
?“後勤”考核區:
此處考驗的是謀劃、計算、管理能力,乃為將之基。
?糧草計算:提供一支萬人軍隊的規模、行程天數,要求計算所需糧草、草料數量,並考慮損耗。
?物資調配:模擬前線急需箭矢、火藥、傷藥,要求從不同倉庫調撥,規劃運輸路線和人力。
?騾馬管理:識彆馬匹健康狀況,計算馱運能力。
?營地規劃:根據地形圖,規劃一個能容納五千人的軍營,需考慮水源、衛生、防衛、功能分區。
此地,則是楊文嶽的絕對主場。他運筆如飛,計算精準,調配方案合理高效,營地規劃得井井有條,充分展現了其心思縝密、大局觀強的特點,引得考官來自戶部、兵部後勤司的官員)交口稱讚:“此子若管後勤,必無一疏漏!乃蕭何之才也!”
錢知晏等海軍學員也表現優異,算術能力在此得到完美發揮。
朱常汐襄陽)再次發揮其精明,他算術能力不錯,方案雖無大創新,但穩妥可行,數據詳實。
而張獻忠、高傑等人則再次抓瞎,高傑嘟囔道:“老子隻管衝殺,糧草自有夫子營操心!”張獻忠更直接:“搶就完了!算個鳥!”
這兩項考核,充分體現了皇帝和兵部“不拘一格選人才”的宗旨,讓許多有專長但未必全能的人才得以脫穎而出。
二、龍爭虎鬥·決勝沙場
第二項:比武切磋與沙盤推演。
此為最終階段,旨在綜合檢驗武生的實戰指揮能力、個人勇武及團隊協作精神。考核分為兩部分:
1.擂台比武個人勇武):
校場中央,搭起三座高大擂台。規則相對開放,可使用未開刃的製式兵器刀、槍、棍、斧等),點到為止,落台者負。
此舉瞬間點燃了全場氣氛!所有武生和圍觀官兵都沸騰了!
?“猛男對決”——張獻忠vs高傑!
這場對決萬眾期待!二人幾乎同時跳上同一擂台!
“高傑!來!讓老子看看你的斤兩!”張獻忠手持未開刃的樸刀,豹眼圓睜,戰意滔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