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的暖陽,透過院中那株老槐樹新發的嫩葉,在泥土地上灑下斑駁晃動的光點。空氣中彌漫著草藥煎煮後特有的清苦氣息,混合著雨後泥土的芬芳。小院裡,求醫的村民已陸續散去,隻餘下滿院的安寧。淩雲剛為最後一個摔傷腿腳的樵夫敷好草藥,正俯身在一個大水盆邊,仔細清洗著雙手。水珠順著他修長而有力的手指滑落,陽光下,那雙手雖沾染藥漬,卻透著一股沉穩與潔淨。
就在這時,一直靜坐於院角石凳上的李文軒,放下了手中那卷邊角已微微磨損的《本草綱目》,起身走了過來。他並未多言,隻是自然而然地拿起一旁木架上掛著的乾淨布巾,遞到淩雲手邊。淩雲抬眼,對上李文軒平靜而帶著一絲詢問的目光,微微頷首,接過布巾,慢慢擦拭著雙手。
這一個多月來的相處,已讓兩人之間形成了一種無需多言的默契。自那日雨中深談,李文軒留了下來。起初隻是幫著整理藥材,打掃院落,後來漸漸開始協助記錄一些簡單的病案。淩雲冷眼旁觀,見這位落難書生做事井井有條,心思縝密,更難得的是心性堅韌,並無一般文人眼高手低的習氣,心中賞識之意日增。
今日,看著李文軒遞來的布巾,以及他眼中那份尋求更實質性擔當的渴望,淩雲覺得時機已然成熟。他擦乾手,將布巾搭回架上,轉身麵向李文軒,神色鄭重地開口:“文軒兄,這些時日,多虧你相助,院裡院外,清爽有序了許多。”
李文軒拱手,語氣誠懇:“淩兄救命收留之恩,文軒沒齒難忘。些許瑣事,何足掛齒。能追隨淩兄學習濟世活人之術,已是天大的福分。”
淩雲擺手,示意他不必客氣,直截了當地說道:“我觀文軒兄處事周全,文筆精到,更兼有仁心。眼下求醫者日眾,我於醫術上雖有些心得,但於文書記錄、對外交涉、乃至這藥材物資的管理,確是力有不逮,常常顧此失彼。不知文軒兄可願正式助我一臂之力?主要負責這文書、溝通與日常管理之事?”
這番話,淩雲說得懇切。他深知,自己所長在於醫術精研與臨症判斷,但一個醫者,尤其是一個想要有所作為的醫者,絕不僅僅是開方治病那麼簡單。病案的積累、藥材的妥善管理、與患者及外界的高效溝通,無一不是至關重要環節。李文軒的出現,恰好彌補了他最大的短板。
李文軒聞言,眼中瞬間迸發出明亮的光彩,那是一種價值被認可、前路見微光的激動。他深吸一口氣,壓下心潮澎湃,深深一揖:“蒙淩兄不棄,委以重任,文軒敢不從命!必當竭儘所能,不負所托!”
沒有過多的客套與推辭,一種基於相互了解和高度信任的合作關係,就此確立。淩雲是技術核心,如同後世的首席技術官,主導一切醫術診斷和治療方案的決斷;李文軒則是行政總管兼文化顧問,負責將淩雲的技術成果規範化、係統化,並處理一切對外聯絡與內部管理事宜。分工明確,各展所長。
最顯著的變化,首先體現在藥方的規範上。以往淩雲口述藥方,或由病家自行記錄,或由識字的村民代筆,往往字跡潦草,用語簡略,甚至時有錯漏。如今,李文軒備好了裁剪整齊的桑皮紙和質地更佳的竹紙,還有一支狼毫小楷。每當淩雲確定方劑,口述藥材名稱、劑量、煎服方法時,李文軒便凝神靜氣,用工整清秀、宛如印刷的小楷,將藥方一一謄寫清楚。他不僅寫明君臣佐使各味藥材及分量,還會在下方注明“武火煎沸,文火慢燉兩刻鐘,飯後溫服”等詳細醫囑。對於某些需要外敷或手法複雜的治療,他甚至會畫上簡單的示意圖,如針灸穴位、包紮方式等。
這一張張規範、清晰的藥方,不僅便於病家準確抓藥,更成了淩雲醫術的“名片”,大大提升了專業度和可信度。許多村民拿著這如同“官印文書”般的藥方,心中頓生幾分敬畏與踏實。
其次,是病案的係統化記錄。李文軒專門用針線裝訂了幾本厚厚的空白冊子,封麵工整寫下“淩氏醫案”字樣。每接診一例,他都會詳細記錄:患者姓名、籍貫、年齡、就診時日、主要症狀體征、淩雲診斷、所用方藥、以及後續複診時的病情變化。他采用了一種簡潔而準確的文言記述,條理清晰。這本看似簡陋的病案記錄,實則是無比寶貴的醫療數據積累。淩雲得以據此複盤診療得失,研究當地常見病、多發病的規律,甚至為日後可能的醫術總結與傳承,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再者,是溝通效率的質的飛躍。淩雲雖學會了些本地方言,但涉及複雜病情和醫理闡述時,仍感吃力。如今,在他接診問診時,李文軒便安靜地侍立一旁,專注傾聽。待淩雲診斷完畢,需要向患者交代病情和醫囑時,李文軒便會用純熟本地鄉音,清晰、委婉而又不失權威地向患者及家屬解釋。他既能準確傳達淩雲的專業判斷,又能用百姓聽得懂的比喻和道理,說明病因、治療原理和注意事項。對於年老耳背或理解困難的病人,他更是耐心十足,反複解釋,直至對方明白。此外,與村長、族老等地方人物的交涉,也全由李文軒出麵。他言辭得體,既維護了淩雲的尊嚴與原則,又能巧妙周旋,爭取到不少便利與支持,真正做到了事半功倍。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一個典型的案例,生動展現了他們珠聯璧合的效果。
那日午後,一位被家人用板車推來的老嫗前來求醫。老人姓周,年過六旬,患咳嗽喘息之疾已有數年,每逢秋冬或天氣驟變便加重,近日更是咳喘劇烈,夜不能臥,痰多而粘,麵色灰暗,肢體浮腫。其家人言,曾請過鎮上的郎中,服過不少止咳平喘的藥,總不見效,反覺身體愈發虛乏。
淩雲讓李文軒將老人扶到診案前,自己則凝神靜氣,仔細為她診脈。指下感覺脈象沉細而滑,如輕刀刮竹。再看舌苔,白膩而厚。又問及飲食二便,得知老人納差,脘腹脹滿,小便短少。淩雲沉吟片刻,對李文軒道:“此非單純外感咳嗽,乃本虛標實之證。脾腎陽虛,運化無權,痰濕內停,上犯於肺,阻遏氣機。先前醫家但見其咳喘,一味宣肺止咳,治標未治本,反傷正氣。”
李文軒邊聽邊迅速在病案冊上記錄要點,心中已明了淩雲辨證之精要。
淩雲繼續道:“治當以溫陽化飲,健脾利水為主,輔以降氣平喘。方擬真武湯合苓甘五味薑辛湯化裁。”隨即,他口述方藥:“附子三錢,茯苓五錢,白術四錢,白芍三錢,生薑五片,細辛一錢,五味子二錢,桂枝三錢,葶藶子三錢,蘇子三錢。五劑,水煎服。”
李文軒筆走龍蛇,將方劑工整錄於藥方之上,並在旁邊用小字注明:“附子務必先煎半個時辰,以去其毒性,存其溫陽之效。”寫畢,他將藥方遞給淩雲過目確認。
淩雲點頭認可後,李文軒並未立即將藥方交給病家,而是轉向圍在周老嫗身邊、麵帶憂色的子女們。他用溫和而堅定的語氣解釋道:“諸位放心,淩大夫已查明老太太的病根,並非尋常傷風咳嗽,乃是體內陽氣不足,水濕運化不利,停聚成痰,上壅於肺,故而咳喘不止,且見浮腫。先前用藥效果不佳,多是隻治了咳嗽這個‘標’,未觸及陽氣虛、水濕停這個‘本’。”
他指著藥方上的藥材,一一說明:“方中附子、桂枝、生薑,是用來溫通陽氣的,好比給身體升起一個小太陽;茯苓、白術是健脾利水的,幫助排出體內多餘的水濕;細辛、五味子、葶藶子、蘇子,則是為了化痰平喘。這幾味藥協同作用,溫陽以化水,利水以消痰,痰消則喘自平。此乃標本兼治之法。”
他特彆強調:“尤其這附子,需先久煎,方能安全有效。服藥期間,飲食務必清淡,忌食生冷油膩,注意保暖,切勿再受風寒。此病遷延日久,調理需有耐心,切不可因一兩劑藥效不顯而輕易更方。”
李文軒的解釋,深入淺出,既包含了醫理,又關照了人情,還交代了細致的護理要點。周老嫗的子女們聽後,臉上的疑慮和焦慮漸漸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信任與感激,連連道謝,小心地捧著那張書寫工整、交代詳細的藥方,攙扶著老人離去。
望著他們遠去的背影,淩雲心中感慨萬千。他的“奇術”,因李文軒的“文飾”與“轉譯”,如虎添翼,真正落到了實處,深入了人心。而李文軒,也在這一樁樁、一件件具體而充滿意義的實務中,找到了久違的成就感與生命價值。他不再是一個漂泊無依的落魄書生,而是這個小小醫療團隊中不可或缺的一員。他的麵容日漸紅潤,眼神愈發堅定,那種由內而外煥發出的生機,是任何物質施舍都無法給予的。
夕陽西下,將天邊染成一片溫暖的橘紅。小院內,藥材都已歸置妥當,散發著淡淡的藥香。淩雲和李文軒對坐在槐樹下的石桌旁,桌上攤開著今日的病案記錄冊。李文軒正就幾處細節向淩雲請教確認,淩雲則耐心解答,偶爾提筆在冊邊添注幾句心得。
淩雲看著對麵專注書寫的李文軒,燈光下其側影沉靜而安詳,心中充滿了難以言喻的慶幸。他得到的,不僅僅是一位處理瑣事的得力助手,更是一位能夠理解他的誌向、在精神上相互支撐的知己。這個由一位穿越而來的醫者和一位本土落難文人組成的微小團隊,其雛形已然形成,雖簡陋,卻蘊含著勃勃生機。
他們的合作,恰似一柄鋒利的寶劍,配上了恰到好處的劍鞘。劍鞘保護了寶劍的鋒芒,使其不致過早折損,也更利於平日攜帶與關鍵時刻的從容出鞘。未來,無論是繼續深耕於此地,還是走向更廣闊的天地,這份建立在互補與信任基礎上的夥伴關係,都將是最為堅實的基石。夜幕緩緩降臨,院中燈火溫暖,兩人關於明日、關於更長遠的藍圖的低聲交談,在這靜謐的春夜裡,顯得格外清晰而充滿希望。
喜歡大明:開局救活馬皇後請大家收藏:()大明:開局救活馬皇後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