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府少主陸承宇起死回生的消息,如同初春解凍的溪流,悄無聲息卻又不可阻擋地,在京城某個特定的、看似平靜的水麵下,漾開了一圈又一圈的漣漪。這漣漪的源頭,自然是心懷激蕩、不吐不快的兵馬司指揮使陸文昭。
兒子日漸紅潤的臉龐和逐漸恢複的活力,是鐵一般的事實,勝過千言萬語。陸文昭心中那塊壓了許久的巨石既去,那份對淩雲“再造之恩”的感激,便化作了最為熾熱和真誠的推崇。他並非喜好誇誇其談之輩,但在某些特定的場合,麵對某些特定的人,他開始極力宣揚淩雲那“起死回生”的神技。
這宣揚,並非敲鑼打鼓式的張揚,而是帶著武將的直率與劫後餘生的感慨,在特定的圈子內,以一種更易於被接受的方式傳播開來。
場合,多是些非正式的聚會。譬如在兵部衙門廨舍午後短暫的休憩時分,幾位相熟的武官湊在一起喝茶閒聊,話題難免扯到家長裡短、身體病痛。
“老陸,看你近來氣色不錯,眉宇間的愁雲都散了,可是府上公子大好了?”一位與陸文昭品級相若、同樣出身寒微、憑軍功擢升的參將關切地問道。他們這類人,在講究門第和出身的淮西勳貴集團中,往往處於邊緣,彼此之間更有一種惺惺相惜之感。
陸文昭聞言,臉上便會不由自主地泛起一絲由衷的笑意,帶著幾分後怕,更多的卻是慶幸與自豪:“嗨!彆提了!前些時日,真是到了鬼門關前走了一遭!若不是老天開眼,讓我遇著了一位真神醫,我這把老骨頭,怕是真要白發人送黑發人了!”
這話立刻引起了眾人的好奇。“哦?是哪位太醫署的國手?還是哪位致仕的老院使?”有人猜測道。京城名醫,多半與太醫院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
陸文昭卻搖搖頭,壓低了聲音,卻難掩其中的推崇:“非也非也!並非太醫院的人。說出來諸位可能不信,是城南榆林坊一位姓淩的年輕郎中,開的醫館名叫‘濟安堂’。”
“市井郎中?”眾人皆露詫異之色。太醫院都束手無策的重症,一個民間郎中能有何作為?
見同僚不信,陸文昭便有些激動起來,虎目圓睜:“諸位切莫小瞧!我兒當時的情形,劉太醫親口斷言‘臟腑破裂,血瘀於內,藥石罔效’!那是真真正正的絕症!可這位淩先生,”他語氣加重,“人家愣是有通天的手段!不用開膛破肚,就憑幾劑湯藥,一套獨特的針法,外加精妙的推拿外敷,硬是將斷裂的臟腑穩住,把淤積的壞血化去,將我兒從閻王殿裡生生拽了回來!如今,我兒已能下地行走,飲食如常!這等醫術,豈是‘神奇’二字可以形容?簡直是扁鵲重生,華佗再世!”
他描述得繪聲繪色,尤其強調“太醫院束手”與“淩郎中救回”的強烈對比,以及康複後“下地行走”的確鑿結果。對於這些務實、更看重效果而非虛名的中低級武官來說,實實在在的療效,比任何頭銜都更有說服力。他們或許不懂高深醫理,但他們懂得判斷結果。陸文昭兒子的康複是肉眼可見的,他的感激之情更是做不得假。
類似的場景,也會發生在一些品級不高、但手握實權、注重實務的文官的小圈子裡。或許是在某次公務交接後的閒談,或許是在某位官員府上的私宴。陸文昭會有選擇性地,向那些為人正派、不尚浮誇、且曾對他表達過善意的文官提及此事。他會換一種說法,更側重於淩雲“辨證精準”、“用藥如神”、“調理有方”,甚至隱約提及淩雲在調理陸承宇虛損之體時展現的養生智慧,這更能引起注重頤養之道的文官們的興趣。
消息,便這樣如同水銀瀉地,在這群“出身不高、務實”的中低級武官和部分文官的小圈子裡,悄然傳開。起初,或許隻是好奇。
“聽說了嗎?陸指揮使家的公子,那般重傷,竟讓一個民間郎中給治好了!”
“真有此事?陸文昭那人向來不苟言笑,不像是誇大其詞之輩。”
“是啊,他還說那郎中年紀輕輕,手段卻極高明,尤擅疑難雜症。”
“哦?榆林坊……‘濟安堂’……淩郎中……記下了,記下了。”
好奇之後,便是聯想。官場沉浮,誰家沒有個頭疼腦熱?誰沒有幾位被太醫院診斷為“年深日久、徐徐圖之”卻總不見大好、或患有某種難以啟齒隱疾的親朋故舊?
於是,開始有官員,或親自,或派遣心腹家人,暗中打聽“濟安堂”和“淩郎中”的詳情。打聽的方式也頗為巧妙:有借著去榆林坊采買辦事,順道“路過”醫館,瞥一眼招牌和裡麵情況的;有向相熟的、住在南城的小吏或商家打聽口碑的;更有甚者,會派家中機靈的小廝,偽裝成普通病患,前去一探究竟,看看這郎中是否真有真才實學,還是徒有虛名。
這些打聽,起初是謹慎的,試探性的。他們想知道的,不僅僅是淩雲是否治好了陸家公子這一樁事,更想了解他的醫術風格、為人品行、收費高低,以及……他是否可靠,是否會守口如瓶。畢竟,對於有身份的官員及其家眷而言,延請醫者,醫術固然重要,“可靠”與“謹慎”往往更為關鍵。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濟安堂”內,李文軒和韓老倌最先察覺到一些微妙的變化。前來求診的人流中,開始出現一些穿著體麵、談吐不俗,卻又不願透露具體身份和住址的“特殊”病人。他們描述的病症往往比較含糊,或是一些常見的慢性病,但問診時卻格外仔細,對淩雲的診斷和解釋聽得極為認真,眼神中帶著審視與衡量。抓藥付款時也格外爽快,從不還價。
韓老倌憑借其老辣的眼光,悄悄對淩雲和李文軒說:“淩先生,李相公,近來有些客人,瞧著不像尋常百姓,倒像是……大戶人家的管事或者清客之流。怕是陸大人那邊,把風聲傳出去了。”
淩雲聞言,神色平靜。他早已料到會有這一天。他依舊秉持著醫者的本分,無論來者身份如何,一律望聞問切,詳加診斷,對症下藥,態度不卑不亢。他深知,名聲是一把雙刃劍,帶來的不僅是機遇,更有風險。此刻,他需要做的,是繼續保持精湛的醫術和良好的醫德,讓每一個前來試探的人,都能帶著確切的療效和良好的印象離開。
就這樣,淩雲的名字和“起死回生”的神奇事跡,如同投入平靜湖麵的石子,雖未激起滔天巨浪,卻已在京城一個務實而關鍵的“小圈子”裡,蕩開了層層擴散的漣漪。從懷疑到好奇,從打聽到試探,一種無聲的關注,開始聚焦於榆林坊那間並不起眼的“濟安堂”。這看似微小的變化,卻預示著淩雲的行醫之路,即將步入一個更加廣闊,也更為複雜的舞台。而這“名動小圈”,僅僅是風暴來臨前,最初的那一縷微風。
喜歡大明:開局救活馬皇後請大家收藏:()大明:開局救活馬皇後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