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七點,萬家樂超市門口已經排起了長隊。林薇和她的團隊混在人群中,每個人都穿著最普通的衣服,手裡拿著購物袋和筆記本。
“記住,今天我們就是普通顧客。”林薇低聲囑咐,“用眼睛看,用心記,但不要交流,免得被認出來。”
楚瑤推著購物車,目光敏銳地掃視著四周:“他們七點準時開門,比我們早半小時。這個時間選得很好,抓住了晨起買菜的老人和上班族。”
楊帆則在默默計數:“開門五分鐘,已經進去了近百人。客流量確實驚人。”
這是他們第三次以顧客身份來萬家樂考察。前兩次是單獨行動,今天是集體出動,每個人都有著明確的分工。
林薇重點關注商品陳列和動線設計。她注意到,萬家樂入口處不是傳統的日化區,而是一個精心布置的生鮮區,新鮮水嫩的蔬菜在燈光下泛著誘人的光澤,活魚在池中遊弋,現場製作的熟食散發著陣陣香氣。
“用生鮮引流,這個思路很對。”她在筆記本上記錄,“但他們的蔬菜包裝太過精致,價格偏高,可能不適合普通老百姓的日常采購。”
楚瑤負責觀察服務細節。她在一個貨架前駐足,假裝挑選商品,實則留意著員工的舉動。
“導購員很專業,但過於程式化。”她悄悄記錄,“微笑是培訓出來的標準弧度,缺少真誠。而且,他們更傾向於推薦高價商品。”
在收銀區,楚瑤發現了一個問題:雖然收銀台數量多,但每個顧客的結賬時間偏長。“他們在大力推廣會員卡,每單都要花時間介紹,這讓排隊時間增加了。”
楊帆則像個普通上班族,快速穿梭在各個區域,用手機記錄價格信息。他對比著萬家樂和宋氏的商品價格,發現了一個有趣的規律:民生商品價格極低,但其他商品並不便宜。
“雞蛋、大米、食用油,這些確實是虧本在賣。”他在筆記本上寫道,“但日化、文具、家居用品等,價格比我們高出5到10。這是一種精準的價格策略。”
宋衛國的任務最特彆——他要在超市裡完整地逛上兩個小時,感受普通顧客的購物體驗。
“通道太寬了。”他皺著眉頭記錄,“雖然不擁擠,但讓顧客走的路程變長了。老年人可能會覺得累。”
在生鮮區,他發現了一個細節:萬家樂的海鮮池很漂亮,但位置太靠裡,地麵的水漬沒有及時清理,有幾個老人差點滑倒。
“環境雖好,但細節管理不到位。”他記下這一點。
李大明則像個精打細算的家庭主婦,仔細比對每種商品的價格和品質。
“他們的自有品牌做得不錯,包裝精美,但品類太少。”他發現萬家樂的自有品牌主要集中在糧油和紙巾等少數品類,“而且口味比較單一,沒有考慮本地人的偏好。”
兩個小時後,團隊在超市外的茶樓包間彙合,開始彙總觀察結果。
“我先說。”楚瑤打開筆記本,“服務方麵,他們有三個明顯弱點:一是員工培訓過於標準化,缺乏人情味;二是過度推銷會員卡影響結賬效率;三是專業度不夠,我問一個導購員某種醬油的區彆,她回答不上來。”
楊帆接話:“價格策略上,他們用少數低價商品引流,但其他商品價格偏高。我統計了一下,如果購買一個典型家庭的一周用品,在萬家樂的總花費其實比在我們這裡高出8左右。”
“環境方麵,”宋衛國說,“他們追求高大上,但忽略了實用性。燈光太亮,老年人反映刺眼;音樂聲音偏大;休息區設置不合理,整個超市隻有入口處有座位。”
李大明補充:“商品結構上,他們偏重標準化商品,缺乏本地特色。我找了半天,沒有找到咱們本地人愛吃的乾菜、醬菜,也沒有現做的麵點。”
林薇靜靜地聽著,不時在筆記本上記錄。等大家都說完,她才開口:
“你們都發現了很重要的問題。但我最在意的是另一個現象——”她停頓了一下,“我在超市裡觀察了兩個小時,發現顧客的平均購物時長是四十分鐘,但真正在收銀台結賬離開的,隻有進來人數的七成左右。”
所有人都愣住了。
“你的意思是...”楚瑤若有所思。
“三成顧客隻是來逛的,沒有買東西。”林薇說,“這說明什麼?說明萬家樂的環境吸引了很多人來體驗,但並沒有完全轉化為購買力。”
這個發現讓所有人精神一振。
“我們再深入分析一下。”林薇在白板上畫起來,“萬家樂的優勢是:環境好、品牌響、部分商品價格低、商品種類多。但他們的弱點是:服務缺乏溫度、價格策略不透明、不符合本地消費習慣、細節管理不到位。”
楊帆立即接話:“那麼我們的應對策略就應該是:強化服務的溫度和專業性、推行透明實在的價格策略、深耕本地特色商品、在細節上超越他們。”
“說得對。”楚瑤興奮地說,“我們還可以發揮我們的優勢——社區關係。萬家樂是外來者,而我們在本地深耕多年,有很好的群眾基礎。”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