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沙漠第十九天。
他們走了瑪多高原湖盆邊緣冰原的冰封濕地。
地貌愈發平坦開闊,抵達瑪多高原湖盆邊緣的冰原地帶後,看到的是無邊無際的冰原,沒有任何凸起,平坦得像巨大的鏡子,周圍的低山丘陵形成天然盆壁,與冰原融為一體,天地間隻剩白色冰麵與灰色山影,遼闊得令人窒息,不見一絲人煙。
瑪多高原湖盆是青藏高原板塊運動形成的斷陷盆地,億萬年的地質演化讓這裡聚集了大量湖泊,被譽為“千湖之縣”,如今所有湖泊與平原都被冰雪覆蓋,形成震撼的冰原景觀。
冰原上沒有任何遮擋,寒風毫無阻礙地肆虐,風速快時幾乎能將人吹倒,而且極易迷失方向,遠處的冰麵反光強烈,容易造成雪盲。
積雪均勻覆蓋冰麵,厚達小腿,踩上去“咯吱”作響。周圍植被極度稀疏,隻剩少量暗綠色苔蘚貼在冰麵。
徐明沿著冰原邊緣往湖盆腹地走,中途被狂風裹挾的冰粒砸中臉頰,疼得他齜牙咧嘴睜不開眼,隻能蹲在地上躲避。
狼也就地趴下,用前腿抱住腦袋,等風勢稍減後,狼先站起來,回頭望了他一眼,像是在催促他繼續前行。
他站起身,跟著狼的腳步繼續前行。途中他發現一座廢棄的水文觀測站,門窗緊閉,推開後裡麵積滿灰塵,在抽屜裡找到一本防水筆記本和一支沒水的鋼筆跟一支斷裂的鉛筆,這讓他想起了末日之前的生活。
徐明打開筆記本:
筆記本的封麵是耐磨的氯丁橡膠材質,邊緣被歲月磨得有些發黏。翻開第一頁,泛黃的紙頁上印著“瑪多水文觀測站2048年度記錄”的字樣,字跡是印刷體,邊角因長期折疊微微起翹。
裡麵的內容大多是密密麻麻的手寫數據:“3月12日,紮陵湖水位1083.2米,冰層厚度0.8米,冰下浮遊生物密度2.3x103個升”“4月5日,鄂陵湖入湖流量12.3立方米秒,水質ph值7.8,溶解氧8.1毫克升”“5月20日,湖邊蘆葦長勢良好,水鳥棲息地範圍擴大至北岸灘塗”,字跡工整利落,偶爾有幾處被劃掉重寫,墨痕因紙張吸水微微暈開。
中間幾頁夾著一張褪色的照片,是觀測站工作人員的合影,背景裡的紮陵湖碧波蕩漾,遠處的阿尼瑪卿雪山清晰可見,人們穿著藍色工裝,臉上帶著樸實的笑,有人手裡還舉著測量儀器。
往後翻,數據記錄漸漸變得斷斷續續,字裡行間透出焦灼,字跡從工整到潦草,沾著雪水與血跡,署名老李:
9月8日,晴,日均溫2c夜5c,初雪飄落。與老王檢查觀測儀、發電機、電台均正常,外牆返潮處已用防水砂漿修補,物資充足,補給約10月中旬到。
9月18日,陰,日均溫0c夜9c,大雪封路,能見度不足500米。輪流記錄傳輸觀測數據,早晚與山下電台聯絡信號穩定,柴油消耗略增。
9月30日,小雪轉暴雪,日均溫4c夜12c,積雪近門檻。完成當日湖水位、氣溫數據記錄,明日計劃檢查天線防積雪壓壞。
10月12日,暴雪,日均溫8c夜15c。與老王檢查天線無損壞,電台告知補給推遲3天,3天而已不著急,物資尚足,當日觀測數據正常傳輸。
10月17日,晴轉暴雪,日均溫10c夜20c,24小時降溫15c,湖麵結冰20。強暴雪+冰粒衝擊,能見度不足10米,湖麵冰層承載力不足無法外出架設設備,室外傳感器被暴雪掩埋,最後記錄冰麵溫度25c,補給暫緩,開始嚴格省糧。
10月18日,暴雪,日均溫12c夜22c,積雪過門檻。吃掛麵配肉乾,衛星電話求救未果,簡易檢修電台仍無穩定信號。
10月20日,雪,日均溫15c夜25c,屋頂漏雪。勉強完成室內氣溫記錄,老王咳嗽加重,無藥可治,夜裡聽聞不明野獸嘶吼,室外觀測因持續暴雪暫停。
10月23日,陰,日均溫18c夜27c,風雪漸小。外出清理觀測站周邊積雪及傳感器表麵冰雪,發現巨型奇怪腳印,電台徹底失聯,無法傳輸數據。
10月25日,強冷空氣,日均溫20c夜29c,水杯凍裂。為省柴油減少發電機供電時長,觀測儀因供電不穩定無法全負荷運行,僅能記錄基礎數據,靠加熱融雪喝水,心裡發慌。
10月26日,雪轉晴,日均溫19c夜26c。探訪空無一人的定居點,撿回兩件舊羊皮襖,返回後檢查發電機仍能啟動,嘗試修複室外傳感器未果。
10月29日,暴雪,日均溫22c夜30c,鐵皮屋頂作響。發電機油耗激增,為保命嚴格控製供電,衛星電話凍失效,罐頭耗儘,徹底暫停所有室外觀測。
11月2日,陰,日均溫25c夜33c,物資告罄。老王臥床不起,儀器室玻璃被冰塊砸碎,室外傳感器遭二次損壞,觀測設備徹底癱瘓。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