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戰國曆史這場大型劇本殺裡,長平之戰絕對是最慘烈的團滅現場。秦國和趙國為了爭奪上黨這塊兵家必爭之地,上演了一出跌宕起伏的權謀大戲。本以為是勢均力敵的巔峰對決,結果被趙括活生生玩成了青銅坑隊友的大型社死現場,四十萬趙軍集體送人頭,直接把趙國的國運都給打沒了。
故事還得從上黨這塊燙手山芋說起。當時秦國一路高歌猛進,眼瞅著就要把上黨收入囊中。上黨的郡守馮亭卻不按套路出牌,一轉頭把上黨獻給了趙國。這操作,就像突然有人往你懷裡塞了個定時炸彈——接吧,怕被炸;不接吧,又眼饞。趙孝成王一琢磨:白撿的地盤,不要白不要!這一貪心,直接點燃了秦趙兩國的火藥桶。
秦國這邊派出了白起,這位老兄的戰績,光是聽名字就能把人嚇出一身冷汗。趙國也不甘示弱,老將廉頗披掛上陣。要說廉頗,那可是趙國的定海神針,帶著趙軍在長平築起防線,任憑秦軍怎麼叫罵挑釁,就是堅守不出。這招烏龜戰術還真管用,秦軍攻了幾個月,連城牆的皮都沒蹭掉,反而被拖得人困馬乏。
但秦國哪能這麼輕易認輸?丞相範雎大手一揮,甩出了一招反間計。秦國的間諜就像古代版的營銷號,在趙國都城瘋狂帶節奏:聽說了嗎?秦軍最怕的是趙括,廉頗那老頭就知道縮頭當烏龜!這話傳到趙孝成王耳朵裡,這位年輕氣盛的國君坐不住了:換將!必須換!
要說這趙括,那可是戰國時期的理論大師。打小熟讀兵書,聊起兵法來那叫一個頭頭是道,連他老爹趙奢都辯不過他。但趙奢心裡門兒清:這小子,紙上談兵行,真上戰場指定拉胯!可惜趙孝成王不聽勸,一門心思覺得趙括是天選之子,直接把廉頗擼了下來,讓趙括掛帥出征。
趙括一上任,就開啟了整頓軍容模式。把廉頗製定的戰術全扔了,換成自己從兵書上學來的高端操作。士兵們麵麵相覷:這新領導,怕不是來砸場子的?但軍令如山,隻能硬著頭皮跟著乾。與此同時,秦國悄悄把主將換成了白起,還下了死命令:敢泄露白起為將者,斬!
白起一接手,嘴角露出了神秘的微笑。他先派小股部隊假裝敗退,引誘趙括追擊。趙括一看秦軍逃跑,頓時來了精神:看我追上去,給他們來個全軍覆沒!帶著大軍就追了上去。結果這一追,直接掉進了白起設好的包圍圈——秦軍早就切斷了趙軍的後路和糧草運輸線,把趙軍困成了甕中之鱉。
被圍困的趙軍這才發現大事不妙,但已經晚了。趙括組織了好幾次突圍,都被秦軍打了回來。四十多天過去,士兵們餓得連兵器都拿不動了,甚至出現了人吃人的慘劇。趙括沒辦法,隻能親自帶隊突圍,結果被秦軍亂箭射死。主帥一死,趙軍徹底沒了主心骨,四十萬大軍集體舉白旗投降。
按說勝券在握,白起應該刀下留人吧?不!這位戰神做出了一個震驚古今的決定——坑殺四十萬降卒!一時間,長平戰場血流成河,哀嚎聲震天。趙國得知消息後,舉國上下陷入悲痛,原本的強國瞬間元氣大傷,再也沒了和秦國掰手腕的底氣。
司馬光說
長平之役,趙括之敗,非獨括之罪,亦趙王之昏也。廉頗雖持重,然能禦秦師;趙括徒有虛名,而無實戰之能。趙王惑於反間,棄良將而用庸才,此乃自取其禍。白起雖善用兵,然坑殺降卒,不仁之極,終亦不得善終。夫兵者,國之大事,當慎之又慎,豈可輕忽?長平之鑒,後世當深戒之。
作者說
長平之戰這場悲劇,簡直就是教科書級彆的作死現場。趙括用親身經曆告訴我們:理論知識和實戰經驗,真的是兩碼事!就像現在有些職場新人,ppt做得賊溜,一到實際操作就抓瞎。而趙孝成王也完美詮釋了什麼叫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反麵案例——聽風就是雨,隨便被幾句謠言帶偏,活生生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爛。
白起的做法雖然在當時的戰爭邏輯裡有其合理性,但坑殺四十萬降卒的暴行,也讓他永遠釘在了曆史的恥辱柱上。這場戰役留給我們最大的教訓就是:無論是做決策還是乾事業,都得腳踏實地,彆被表麵的花架子迷惑。畢竟,現實世界沒有撤回鍵,一步走錯,可能就是萬劫不複。
喜歡人間清醒:資治通鑒智慧請大家收藏:()人間清醒:資治通鑒智慧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