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始三年的秋天,長安城上演了一出堪比荒誕喜劇的鬨劇。一場連綿四十多天的大雨,愣是把這座繁華帝都變成了吃瓜現場,謠言跑得比雨還快,連皇帝和太後都差點被帶進溝裡。而這場鬨劇的精彩之處,就在於兩位大佬的神仙打架——大將軍王鳳一頓操作猛如虎,結果差點把長安城搞癱瘓;左將軍王商卻用一句穩住,彆慌,成功上演了一出教科書級彆的辟謠現場。
那年的雨,仿佛是老天爺打開了水龍頭忘記關。四十多天的瓢潑大雨,下得長安百姓心裡直發毛。街道成了河道,馬車變成了,大家見麵打招呼都從吃了嗎變成了這雨啥時候停。就在所有人被雨水澆得心煩意亂時,一個重磅消息突然在街頭巷尾炸開了鍋:不好啦!洪水要淹長安城啦!
這謠言就像長了翅膀,瞬間傳遍了長安城的每個角落。有人說親眼看見渭河水暴漲,有人說聽到了洪水轟鳴的聲音,還有人煞有介事地說這是老天爺降的。老百姓哪經得起這種驚嚇,瞬間開啟了末日逃生模式:拖家帶口的,扛著行李的,抱著雞鴨的,整個長安城亂成了一鍋粥。大街上擠滿了人,哭喊聲、叫罵聲、東西碰撞聲此起彼伏,活脫脫一場現實版的災難片。
消息傳到皇宮,漢成帝和太後也慌了神。大將軍王鳳作為朝廷扛把子,立刻站出來力挽狂瀾。他大手一揮,給出了一套的應對方案:太後、皇上趕緊上船!後宮的娘娘們也彆磨蹭了,保命要緊!再讓城裡的老百姓都上長安城的城牆躲水,這樣肯定萬無一失!群臣一聽,紛紛點頭稱讚,畢竟在這種慌亂時刻,有人帶頭拿主意,大家心裡也能踏實點。
就在所有人準備按照王鳳的計劃行動時,左將軍王商站了出來,潑了一盆冷水:各位先冷靜冷靜!咱們現在政治清明,百姓安居樂業,哪能說發洪水就發洪水?這明擺著是謠言!要是真讓百姓都擠上城牆,到時候混亂起來,後果不堪設想!這話一出,朝堂瞬間安靜了,所有人都把目光投向了王商——畢竟在大家都慌成一團的時候,敢唱反調的人,要麼是真有本事,要麼就是在。
王鳳一聽就不樂意了,當場反駁:左將軍這話說得輕巧!萬一洪水真來了,誰來擔這個責任?兩人你一言我一語,在朝堂上吵得不可開交。漢成帝也犯了難,一邊是自己信任的大將軍,一邊是向來穩重的左將軍,到底該聽誰的?
就在大家爭執不下的時候,雨漸漸停了。隨著時間推移,事實證明王商賭對了——根本沒有什麼洪水!長安城的百姓們折騰了半天,發現隻是虛驚一場,紛紛開始吐槽這場鬨劇。而漢成帝也長出了一口氣,對著王商就是一頓誇:還是左將軍有遠見,遇事不慌,佩服佩服!
再看王鳳這邊,臉漲得通紅,恨不得找個地縫鑽進去。原本想在皇帝和太後麵前露一手,結果成了豬隊友,把長安城搞得雞飛狗跳。從此以後,王鳳每次見到王商,都覺得尷尬癌要犯了,心裡估計把自己罵了一萬遍:早知道就不瞎出主意了!
這場大水謠言鬨劇,雖然沒造成實際損失,卻讓所有人都記住了一個道理:遇事彆慌,先冷靜分析,可彆被謠言牽著鼻子走。
司馬光說
司馬光在寫這段曆史時,估計也是邊寫邊搖頭。在他看來,王鳳身為朝廷重臣,遇事如此慌亂,提出的方案更是漏洞百出,完全沒有大將之風。而王商臨危不亂,憑借理性判斷穩住局麵,這才是真正的棟梁之材。司馬光借此強調,為政者最重要的就是保持清醒的頭腦,切不可被恐慌情緒左右決策。否則,一個小小的謠言,都可能引發難以收拾的局麵。
作者說
長安這場大水謠言鬨劇,放到今天就是一場大型吃瓜現場。它告訴我們,謠言的威力比洪水還可怕。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每天都會收到各種各樣的消息,要是像長安城的百姓一樣,聽到風就是雨,那不得天天活在恐慌裡?
再看王鳳和王商的表現,簡直就是職場的反麵教材正麵榜樣。王鳳急於表現,卻沒經過深思熟慮,結果把事情搞砸;王商則憑借冷靜和專業,成功化解危機。這就好比在職場中,遇到問題不能拍腦袋做決定,得沉住氣分析利弊。有時候,比更重要。
而漢成帝的態度也值得玩味。他一開始猶豫不決,最後還是被事實說服。這提醒我們,不管做什麼決策,都要以事實為依據,而不是盲目相信權威。畢竟,再位高權重的人,也有犯錯的時候。這場兩千年前的鬨劇,直到今天,依然能給我們滿滿的防坑指南。
喜歡人間清醒:資治通鑒智慧請大家收藏:()人間清醒:資治通鑒智慧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