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始四年的西漢朝廷,正上演著一場看似風馬牛不相及卻又暗潮洶湧的大戲。這邊廂,皇帝大手一揮改革機構,把中書宦官掃地出門,轉頭新設五個尚書崗;那邊廂,一位基層乾部苦口婆心遞上抗洪方案,卻因為被駁回。誰能想到,這兩件事湊一塊兒,竟釀成了一場驚天洪災,還順帶了一位禦史大夫,劇情之跌宕,堪比古代版《開端》!
先說說這朝廷的大動作。建始四年,漢成帝一拍腦門,決定搞個機構改革——罷除中書宦官!在當時,中書宦官就像是皇帝身邊的貼身秘書團,掌握著不少實權,有時候連大臣遞個奏折都得看他們臉色。漢成帝估計是早就看這些宦官不順眼了,大手一揮,直接把他們炒魷魚,轉頭設置了五個尚書崗位。這操作,就像老板突然解散了舊的秘書部門,又重新招了一波新人,美其名曰提高工作效率。朝廷上下都忙著適應新變化,壓根沒人注意到,一場危機正在悄悄逼近。
而在清河郡,有個叫馮逡的基層乾部,正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這位清河都尉天天盯著黃河發愁,為啥?因為清河郡正好在黃河下遊,屬於洪水高危區。不過之前有屯氏河幫忙分流,才勉強躲過了幾次大災。可到了這會兒,屯氏河已經堵塞得差不多了,連靈鳴犢口也跟著鬨脾氣,水流越來越不通暢。馮逡心裡明白,這就好比人體的血管堵住了,隨時可能爆發出一場血光之災!
馮逡連夜寫奏折,把自己的擔憂和解決方案一股腦全報了上去。他建議趕緊疏浚河道,把堵塞的地方通通打通,這樣就能防患於未然。為了讓朝廷重視,他還舉了不少例子,把洪水的危害說得明明白白,就差在奏折上寫十萬火急四個大字了。可朝廷的回複卻讓他心涼了半截——經費不足,暫不考慮。這理由,像不像打工人找老板申請預算,結果被一句公司沒錢給打發了?
就這樣,馮逡的抗洪方案被束之高閣,黃河也在沉默中憋大招。三年後的某一天,黃河終於忍無可忍,在館陶和東郡金堤來了個大爆發!隻聽轟隆一聲,河水像脫韁的野馬,咆哮著衝了出來,瞬間淹沒了兗州、豫州等地。四郡三十二縣,全都泡在了水裡,房屋倒塌、農田被毀,老百姓哭天搶地,那場麵,比災難片還慘烈。
消息傳到朝廷,漢成帝當場就慌了神。趕緊把禦史大夫尹忠叫來,讓他拿出解決方案。可這位尹大夫估計平時沒少摸魚,關鍵時刻拿出來的應對方略,要多不靠譜有多不靠譜。漢成帝越聽越氣,對著尹忠就是一頓死亡咆哮,把他罵得狗血淋頭。尹忠也是要麵子的人,被皇帝這麼一罵,覺得沒臉見人了,一咬牙一跺腳——自殺謝罪了!
這場洪災,徹底成了西漢朝廷的社死現場。早知道當初就該聽馮逡的話,花點錢疏通河道,也不至於鬨到這個地步。可世上哪有後悔藥吃?一場因為經費不足被耽誤的抗洪大業,不僅讓無數百姓流離失所,還搭上了一位大臣的性命,真是血的教訓!
司馬光說
司馬光寫到這段曆史時,估計氣得直拍桌子。在他看來,朝廷罷除中書宦官雖是改革之舉,但卻忽視了更緊迫的民生問題。馮逡提出的防洪建議,明明是關乎百姓生死的大事,卻因為被擱置,這簡直是本末倒置。而禦史大夫尹忠的無能和自殺,更暴露出朝廷官員的失職。司馬光借此警示後世:治國理政,一定要分清輕重緩急,民生問題永遠是頭等大事,切不可因小失大。
作者說
西漢這場洪災大戲,簡直是現實版的蝴蝶效應。一個看似無關緊要的機構改革,一次因為經費被駁回的防洪建議,最終釀成了一場大禍。這就像生活中那些被我們忽視的小問題,當時覺得沒啥,可日積月累,說不定哪天就會變成定時炸彈。
再看朝廷的決策,也給我們提了個醒:做決定不能隻看眼前利益。為了省點疏通河道的錢,結果在洪災上付出了更大的代價,這買賣怎麼算都不劃算。放在現代,不管是企業還是個人,都得有防患於未然的意識,該投資的時候就得投資,不能因小失大。
而尹忠的結局,更是給職場人敲響了警鐘。平時不努力提升自己,關鍵時刻拿不出解決方案,就算不自殺,估計也離失業不遠了。這場兩千多年前的洪災,直到今天,依然能給我們帶來不少關於決策、民生和職場的深刻思考。
喜歡人間清醒:資治通鑒智慧請大家收藏:()人間清醒:資治通鑒智慧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