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漢那個“不服就乾”的年代,西南邊陲突然就炸開了鍋。永昌、益州、蜀郡的夷人兄弟集體拍桌子,把郡縣衙門的大門都快踹爛了。為啥呢?原來當地官府收稅跟割韭菜似的,今天要糧食,明天要皮毛,後天連草鞋都得交定額,壓得大夥兒喘不過氣。這時候,大牛部落的封離振臂一呼:“反了!”好家夥,一下子就聚集了十多萬人馬,比趕集還熱鬨。
這些起義軍戰鬥力爆表,一口氣端掉二十多個縣城,把平日裡作威作福的官吏抓起來當球踢,順帶還搶了不少財物。消息傳到朝廷,皇帝差點把茶杯摔了:“這還得了?西南都快成第二個江湖了!”益州刺史張喬更是急得直轉圈圈,趕緊翻出花名冊找人救火。這一翻,就翻到了楊竦——這位老兄雖然官銜隻是個從事,卻是個打仗的狠角色。
楊竦接到命令時,正在啃大餅呢。一聽有仗打,立馬把最後一口餅塞進嘴裡,抄起家夥就點兵出發。他帶著隊伍日夜兼程,一路上還不忘給士兵們打氣:“兄弟們,聽說叛軍囤了不少好酒好肉,打贏了管夠!”士兵們一聽,眼睛瞬間都亮了,行軍速度直接翻倍。
很快,楊竦的軍隊和封離的十萬大軍碰上了。叛軍仗著人多,在陣前咋咋呼呼,又是敲鑼又是呐喊。楊竦卻不慌不忙,眯著眼觀察敵軍陣型,突然大手一揮:“給我往人堆裡扔石頭!”原來他早就在路上設了伏兵,藏著一堆投石車。隨著“轟隆轟隆”的巨響,石頭像雨點一樣砸進叛軍陣營,瞬間就把對方的氣勢砸沒了。
這還沒完,楊竦趁著叛軍混亂,親自帶著精銳騎兵從側翼殺了進去。他騎在馬上左衝右突,兵器揮舞得虎虎生風,活脫脫一個人形絞肉機。叛軍哪見過這陣仗,嚇得抱頭鼠竄。這一仗打得那叫一個痛快,楊竦的軍隊一口氣砍倒三萬多人,還抓了一千五百個俘虜,把戰場堆成了小山。
封離這下徹底慌了神,褲子都差點嚇掉。他哆哆嗦嗦地殺掉幾個同夥,揣著他們的腦袋跑到楊竦軍營門口,“撲通”一聲就跪下了:“楊大人饒命啊!小的有眼不識泰山,您大人有大量……”楊竦看著這個昔日的“刺頭”,卻沒急著動手。他親手把封離扶起來,還讓人端來酒菜:“起來吧,都是自家兄弟,有話好好說。”
這一招可太絕了。楊竦不僅沒懲罰封離,反而給他好吃好喝,還送了不少禮物。消息傳開,其他三十六種夷人部落都驚呆了:“這楊大人,不按套路出牌啊!”沒幾天,這些部落的首領排著隊來投降,還帶著自家的特產,什麼山珍野味、手工織物,把楊竦的營帳堆得滿滿的。
處理完叛軍,楊竦的“複仇清單”才剛剛開始。他連夜寫了封奏折,把那些欺壓蠻夷的九十九個貪官汙吏的名字全抖摟了出來。這些家夥平時作威作福,現在卻哭爹喊娘,最後都被判了個“死緩”,也算是大快人心。
這場叛亂平定後,西南邊陲終於恢複了往日的平靜。老百姓們編了歌謠到處唱:“楊大人來,石頭開;楊大人走,太平有。”從此,楊竦的名字成了當地的一塊“金字招牌”,連小孩哭鬨,大人一說“楊大人來了”,立馬就安靜了。
司馬光說
司馬公曾歎:楊竦平叛,剛柔並濟,堪稱典範。戰則雷霆萬鈞,誅首惡以立威;撫則春風化雨,安民心以固本。更難能可貴者,順藤摸瓜,懲治貪腐,既平外患,又除內憂,此等謀略,非尋常武將所能及也。
作者說
楊竦這場平叛,簡直就是古代版的“危機公關”教科書。麵對十萬叛軍,他沒搞“一刀切”的暴力鎮壓,而是先掄拳頭再給甜棗,用實力讓人服軟,用誠意讓人歸心。更絕的是,他借著平叛的機會清理官場蛀蟲,把西南地區的“毒瘤”連根拔起。看來,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解決問題都得講究策略,光靠蠻力可不行!
喜歡人間清醒:資治通鑒智慧請大家收藏:()人間清醒:資治通鑒智慧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