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元年的春天,壽春城裡正飄著桃花雪。孫策攥著父親孫堅的舊佩劍,站在袁術的將軍府外,指關節因為捏得太緊而發白。這已經是他第三次來求袁術了——當年父親跟著袁術討董卓,戰死在峴山,留下的千餘部曲被袁術吞並,如今他隻想討回這點家底。
伯符啊,不是我不給你麵子。袁術坐在虎皮椅上,手裡把玩著孫堅當年繳獲的傳國玉璽,你爹那批人,早就打散編入各部了。再說你才十九,毛都沒長齊,帶得動兵?
孫策氣得太陽穴突突跳。他知道這老狐狸的心思——爹當年把玉璽押在袁術這兒借兵,如今成了人家拿捏自己的把柄。可他憋著股勁,彎腰行了個大禮:我不要糧不要餉,隻要爹的舊部。若不能成事,任憑將軍處置!
袁術眯著眼打量這小夥子:身形挺拔,眉宇間有股狠勁,倒有他爹孫堅當年的影子。他心裡打著算盤:反正這千把人成不了氣候,不如做個順水人情,真要是能攪亂江東,自己還能坐收漁利。行,給你。但醜話說在前頭,糧草自理。
就這麼著,孫策領著一千來號衣衫襤褸的兵卒,還有幾十匹瘦得能數出肋條的戰馬,出了壽春城門。走在路上,連路邊賣草鞋的都直搖頭:這孫郎怕不是去送命?
隊伍走到曆陽,突然見前方塵土飛揚,一隊兵馬打著字旗號迎了上來。孫策眯眼一看,領頭那白袍小將不是發小周瑜是誰?公瑾!他勒住馬韁,眼眶一下子熱了。
周瑜跳下馬,給了他一拳:就知道你小子要乾大事,我帶了三百兵,還有家裡湊的五千斛糧,夠你撐陣子了!原來周瑜早聽說孫策要回江東,連夜從舒縣帶著人馬來接應,連他嬸子壓箱底的私房錢都捐了出來。
孫策摟著周瑜的肩膀大笑:有你在,這江東我拿定了!
可剛笑完,就有兵卒來報:將軍,底下人搶了老鄉的雞!孫策臉一沉,翻身下馬,親自把那兵卒捆了,當著全軍的麵說:我孫家軍,不是匪!敢犯軍紀者,斬!手起刀落,那兵卒人頭落地。嚇得其他兵卒腿肚子轉筋,從此再沒人敢動百姓一根柴火。
一路往南,孫策的隊伍像滾雪球似的壯大。路過涇縣,當地百姓聽說來了個不搶東西的將軍,紛紛提著酒肉來勞軍。有個老漢拉著孫策的手說:前陣子劉繇的兵過這兒,連我家老母雞都給燉了,孫郎真是菩薩心腸!
這話傳到劉繇耳朵裡,氣得他把茶碗摔了。這劉繇是朝廷任命的揚州牧,正占著曲阿當土皇帝,聽說孫策要來,立馬點起兩萬兵馬迎戰。兩軍在神亭嶺擺開陣勢,劉繇麾下有個叫太史慈的猛將,騎著馬衝到陣前叫罵:孫策小兒,敢來單挑嗎?
孫策正喝著粥呢,聞言把碗一放,提槍就衝了出去:怕你不成!兩人在嶺上你來我往,打了五十多個回合。太史慈一槍挑向孫策的頭盔,孫策反手拽住太史慈的馬韁繩,兩人滾在地上扭打,最後太史慈扯掉了孫策的兜鍪,孫策奪了太史慈的短戟,才算打平。
收兵回營,孫策摸著光溜溜的腦袋樂了:這太史慈是條漢子,我要收了他!後來還真讓他說中了,太史慈被他的豪氣打動,成了他麾下第一猛將。
打下曲阿後,孫策看著亂糟糟的軍營犯愁——士兵多了,軍紀又有些鬆懈。這時候呂範站出來了:將軍信得過我,就讓我來整頓!呂範是孫策的老部下,為人鐵麵無私。他連夜製定軍規,誰要是敢拿百姓一針一線,先打五十軍棍再說。有個孫策的堂兄犯了規,呂範二話不說照樣打,打得那堂兄哭爹喊娘,從此全軍再沒人敢造次。
孫策還聽說有個叫張昭的大儒,在當地很有聲望,就親自提著酒去拜訪。張昭本來不想出山,架不住孫策三顧茅廬,又是作揖又是認錯:我是粗人,治理江東還得靠先生這樣的能人。張昭被他的誠意打動,答應出任長史,幫他處理政務。
就這麼著,孫策像開了掛似的,兩年功夫就拿下了丹陽、吳郡、會稽三郡。有回他帶著幾個人微服私訪,聽見茶館裡說書的講小霸王孫策的故事,說得神乎其神,連他自己都忍不住笑了。
當地百姓編了首民謠:孫郎來,民安泰;孫郎去,淚滿腮。這話傳到壽春,袁術捶著桌子後悔:我當初怎麼就放這小子走了呢!可這會兒後悔也晚了,孫策早已不是那個隻能向他討兵的毛頭小子,而是威震江東的小霸王了。
司馬光說
孫策以少年之齡,攜數千之眾,定江東六郡,非僅恃勇也。其能納周瑜之助,用呂範之嚴,聽張昭之謀,更能約束部眾,不擾百姓,此所以能得人心者也。觀其待人,有知人之明;臨事,有決斷之勇,雖英年早逝,而江東基業由此定矣。
作者說
孫策這檔子事,說白了就是借雞生蛋的巔峰操作——從袁術那兒討來的不是兵,是撬動江東的杠杆。他最厲害的不是槍法多準,而是懂得不拿群眾一針一線的道理,這在亂世裡可比什麼神兵利器都管用。有時候成大事未必靠家底厚,關鍵是得有股子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狠勁,再加上能容人的肚量,就算開局隻有一副爛牌,也能打出王炸來。
喜歡人間清醒:資治通鑒智慧請大家收藏:()人間清醒:資治通鑒智慧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