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蜀漢的朝堂上,從來不缺精彩戲碼。有諸葛亮七擒孟獲的攻心大戲,有薑維九伐中原的熱血連續劇,可正始七年那場關於的辯論賽,卻把文官們的懟人功力展現得淋漓儘致。主角是大司農孟光和大將軍費禕,一個是敢說真話的職場刺頭,一個是老好人式的政壇和事佬,兩人在朝堂上的唇槍舌劍,比諸葛亮罵死王朗還精彩。
故事得從正始七年的一道詔令說起。那會兒蜀漢剛換領導沒多久,後主劉禪大概是覺得新官上任三把火,或者單純想搞點仁政形象工程,就下了道大赦令:監獄裡的犯人,除了十惡不赦的,差不多都放了;犯過事兒的人,以前的汙點一筆勾銷。這消息一出來,老百姓裡有人叫好,可朝堂上卻炸開了鍋。
大司農孟光是個出了名的直腸子,都快八十歲了,脾氣一點沒改,見了不平事就忍不住要懟。他聽說要大赦,當場就急了,在朝堂上當著文武百官的麵,直接把矛頭對準了主持朝政的費禕:費大人,我有話要說!這大赦可不是小事,哪能說放就放?
費禕正準備宣布大赦的具體安排,被這一嗓子喊得一愣:孟大人有話好好說,彆這麼大火氣。孟光可不管這些,他往前一步,指著朝堂上的柱子說:如今主上仁德,百官儘職,國家好好的,你搞這大赦乾啥?這政策看似是施恩,實則是對好人不公!那些遵紀守法的百姓沒得到啥好處,倒是讓奸惡之徒撿了便宜,這不是本末倒置嗎?
這話夠直接,相當於在公司大會上指著ceo的鼻子說你這福利政策偏心眼。滿朝文武都嚇得不敢出聲,心想這老爺子真是活膩了。費禕的臉一陣紅一陣白,可他脾氣好,又是個老好人,隻能尷尬地拱拱手:孟大人說得對,是我考慮不周,下次一定注意。既沒反駁,也沒辯解,就這麼認了錯。
其實孟光發火不是沒原因的,他這是借題發揮,吐槽的是蜀漢當時的大赦內卷。自從諸葛亮去世後,蜀漢的大赦頻率直線上升,以前諸葛亮當丞相時,那可是鐵麵無私,十年都難得搞一次大赦。有人勸諸葛亮:丞相,放點犯人出來,老百姓能誇您仁德。諸葛亮卻說:治理國家靠的是大德,不是小恩小惠。平時把法律執行好,讓百姓安居樂業,比啥大赦都強。隨便放犯人,是對受害者的不公,也是對法律的不尊重。
蜀國人都覺得諸葛亮這話說得在理,所以後來費禕他們頻繁搞大赦,大家就忍不住念叨:還是諸葛丞相高明,費大人這格局差遠了。孟光作為諸葛亮時代的老乾部,看在眼裡急在心裡,早就想找機會說說這事了,大赦令正好成了導火索。
事後有人勸孟光:您都這把年紀了,犯不著跟費大人硬碰硬,萬一被穿小鞋咋辦?孟光把胡子一吹:我都快進棺材的人了,還怕這個?國家政策不對,就得說,不然對不起諸葛丞相,對不起蜀漢百姓!這話傳到劉禪耳朵裡,劉禪也沒轍,畢竟孟光是三朝元老,又是出了名的忠臣,隻能當沒聽見。
費禕其實也有自己的難處,他接手的蜀漢早就不是諸葛亮時代的創業公司了,內部矛盾不少,外部還要跟魏國打仗,搞大赦多少有點緩和矛盾收攏人心的意思。就像現代公司遇到危機,老板總想發點福利穩定員工,隻是費禕沒把握好度,把變成了。
這場大赦之爭表麵上是政策分歧,其實是兩種治國理念的碰撞:孟光和諸葛亮代表法治派,認為法律麵前人人平等,該罰的就得罰;費禕他們代表德治派,覺得得饒人處且饒人,放一馬顯得仁慈。可在亂世裡,這兩種理念很難平衡,緊了容易失人心,鬆了容易失規矩。
後來蜀國人聊天時總愛拿這事開玩笑:以前諸葛丞相在,犯法的人怕法律;現在大赦多了,犯法的人盼大赦。這話雖然誇張,卻說出了一個道理:政策的鬆緊就像放風箏,太緊了容易斷,太鬆了飛不高,得找個平衡點才行。
司馬光說
夫大赦者,非治國之常道也。諸葛亮不輕易大赦,是以法明而民安;費禕數行大赦,是以法弛而民怠。孟光之直諫,非為私怨,實為國法計也。治國者,當以法為綱,以德為目,綱舉則目張。若舍綱而求目,雖有一時之仁,終致綱紀紊亂,民無所措手足。費禕能容孟光之直,亦見其雅量,然不能改其失,斯為憾也。
作者說
孟光責備費禕的故事,藏著一個穿越千年的治理難題:仁慈和規矩到底該怎麼平衡?諸葛亮的和費禕的,本質上是原則性靈活性的博弈。諸葛亮的智慧在於他明白:法律的尊嚴比一時的口碑更重要,穩定的預期比隨機的恩惠更能讓百姓安心。而費禕的困境則提醒我們:當管理者用無原則寬容有邊界仁慈,看似在施恩,實則在破壞規則的根基。孟光的當眾怒懟更值得玩味——他罵的不是大赦本身,而是把大赦當常規操作的敷衍,這種對事不對人的較真,恰恰是職場和朝堂最需要的清醒劑。真正的治理智慧,從來不是仁慈or規矩的二選一,而是在守住底線的前提下,讓仁慈有溫度,讓規矩有彈性。
本章金句:真正的仁慈不是無原則的寬容,而是讓規矩有尊嚴,讓善良有底氣。
如果你在當時蜀漢的朝堂,你會怎麼選擇?是像諸葛亮一樣堅守少赦原則,還是像費禕一樣靈活大赦,又或者有更巧妙的中間路線?來評論區說說你的治國小妙招吧!
喜歡人間清醒:資治通鑒智慧請大家收藏:()人間清醒:資治通鑒智慧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