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炎剛坐上龍椅那幾年,天天對著鏡子歎氣。倒不是嫌龍袍鑲的金邊不夠閃,而是看著滿朝文武比著賽地炫富——有大臣用蜂蜜刷鍋,有將軍拿白蠟當柴燒,最離譜的是石崇跟王愷鬥富,居然把整船的胡椒往江裡倒。這位新晉皇帝一拍龍椅:再這麼造下去,大晉的家底遲早得被你們敗光!
一、給問題青年的逆襲機會
那會兒朝堂上有個潛規則:爹要是犯過事兒,兒子基本就得被打入另冊。太常丞許奇就攤上了這糟心事——他爹許允當年跟曹爽走得近,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後,許允不明不白死在了流放路上。大臣們提起許奇就搖頭:這小子自帶逆臣之子的標簽,放皇帝身邊太危險。
司馬炎偏不信這個邪。有天他故意在朝堂上點名許奇:聽說你爹當年在河北當郡守,老百姓給他立過生祠?許奇嚇出一身冷汗,結結巴巴地說:先父確有政績,但罪臣之後...打住!司馬炎擺擺手,我爹當年還殺過你爹呢,現在不照樣重用你?論才學,你在太學的策論我看過,比那些隻會誇誇其談的強多了。
沒過幾天,任命下來:許奇升任祠部郎,專門管皇家祭祀。這下可炸了鍋,有老臣拄著拐杖進諫:陛下三思啊,這要是讓許奇在太廟裡動了手腳...司馬炎聽完樂了:您是覺得我大晉的江山,還沒一個年輕人的骨頭硬?後來許奇在任上把祭祀禮儀打理得井井有條,連當年反對他的人都不得不承認:這小子確實有兩把刷子。
二、一根韁繩引發的廉政宣傳
司馬炎的節儉,有時節儉得讓太監們想撞牆。有回他乘輿出遊,拉車的禦牛突然不走了,太監們趕緊上前查看,發現是青絲韁繩磨斷了。領頭的太監心想表現機會來了,脆生生地喊:快傳旨,讓尚方監連夜趕製一副純金的韁繩,要鑲寶石的那種!
鑲你個頭!司馬炎從車裡探出頭來,去庫房找捆青麻來,搓結實了照樣用。太監們麵麵相覷,心說陛下您這是何苦呢?當年魏明帝的馬鞍都要鎏金,您用麻繩子拉車,傳出去不讓鄰國笑掉大牙?
沒想到司馬炎還真就這麼乾了。青麻韁繩雖然看著糙,但韌性十足,禦牛拉著走得穩穩當當。更絕的是,他特意讓史官把這事兒記下來:泰始三年,帝乘輿韁繩斷,命以青麻代之。這下滿朝文武都慌了——皇帝用麻繩,自己再敢用絲綢纏馬鞭,那不是找罵嗎?有個刺史正準備給女兒辦嫁妝,聽說這事後連夜把準備好的玉屏風換成了木櫃子。
不過也有不識趣的。中護軍羊琇是司馬炎的發小,仗著這層關係,家裡的廁所都用錦緞當墊布。司馬炎聽說後沒罵他,就是在宴會上當著眾人的麵說:羊護軍家的茅房比我書房還華麗,下次我乾脆搬你家辦公得了。羊琇臉漲得通紅,回去就把廁所裡的錦緞全換成了粗布。
三、改革路上的小插曲
司馬炎的仁儉改革搞到第三年,出了個哭笑不得的事。有個叫劉毅的禦史,當著百官的麵說他不如漢文帝,甚至連東漢桓帝、靈帝都比不上。這話要是放彆的皇帝身上,劉毅墳頭草都三尺高了。
沒想到司馬炎哈哈大笑:桓靈二帝賣官,錢都進了自己腰包;我賣官,錢全歸國庫,這麼說我還比他們強點吧?這話雖然帶著自嘲,卻把劉毅的火氣消了大半。後來劉毅彈劾了一堆貪腐的官員,司馬炎全都準了,還笑著說:有你在,我這韁繩才能勒得緊啊。
但皇帝也有忍不住的時候。有次祭祀大典,負責準備祭品的官員為了省錢,把太牢牛、羊、豕三牲)換成了一豬一羊。司馬炎看著供桌上的祭品,臉一下子沉了:節儉不是摳門,祖宗牌位前的禮數不能省。該花的錢得花,不該花的一分也不能多。嚇得那官員趕緊重新備齊了祭品。
司馬光說
夫晉武初政,欲矯魏氏之弊,誠有可稱。許奇之擢,見其能忘私怨而舉賢才;麻韁之易,顯其知節用而杜奢靡。然其晚年溺於酒色,國用日侈,前功幾於儘棄。由此觀之,為政者不僅要有矯枉之心,更要有持恒之力,一曝十寒,終難成大事。
作者說
司馬炎的仁儉秀,其實藏著古代帝王的治理智慧——用具體的人和事,給滿朝文武立個行為標杆。許奇的逆襲,是告訴大家既往不咎,唯才是舉;麻繩換青絲,是暗示奢侈有界,過猶不及。這種用小故事傳遞大道理的方式,比天天喊要節儉、要仁厚管用多了。
但更有意思的是其中的——他沒把許奇一下提到三公之位,也沒要求太監們用草繩當腰帶。就像給馬兒調韁繩,鬆了會跑偏,緊了會累死。這種既要...又要...的平衡術,放到今天也挺實用:企業搞改革,既不能把老員工一竿子打死,也不能讓新人無法出頭;個人過日子,既不能鋪張浪費,也不必苛待自己。畢竟,真正的智慧不是走極端,而是在各種矛盾裡找到舒服的平衡點。
本章金句
治世如調韁,不鬆不緊方得穩。
如果你處於文中主人公皇帝司馬炎的位置,麵對逆臣之子許奇和斷裂的青絲韁繩,你會做出和司馬炎一樣的選擇嗎?或者有什麼更巧妙的處理方式?歡迎留言點評。
喜歡人間清醒:資治通鑒智慧請大家收藏:()人間清醒:資治通鑒智慧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