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們今天聊個古代“職場逆襲”的狠活——南朝宋孝武帝劉駿,放著琅琊王氏、陳郡謝氏這些“百年豪門”的公子不用,偏偏把朝廷最核心的“中書舍人”崗位,塞給了戴法興、巢尚之這些“寒門打工人”。這事兒擱當時,跟現在老板把ceo職位交給前台小哥似的,滿朝士族都驚得下巴能砸腳麵:“陛下,您這是要掀了咱們的‘職場規則’啊?”
先得說說當時的“職場生態”有多離譜。魏晉南北朝那幾百年,朝堂上基本是“士族世襲製”——你爺爺是宰相,你爹大概率是尚書,到你這兒再不濟也能混個刺史。就拿琅琊王氏來說,從東晉到南朝,家裡出的宰相能湊兩桌麻將,出門跟人打招呼都得自帶“我家祖上是大官”的氣場。普通寒門子弟呢?就算你比諸葛亮還聰明,最多隻能當個小吏,想碰“中書省”這種管政令、掌機密的核心部門?門兒都沒有,窗戶都得焊死。
孝武帝劉駿剛登基那會兒,日子過得跟“傀儡老板”似的。朝堂上的大臣,不是王家人就是謝家人,他想下個命令,得先看士族大佬的臉色。有次他想修個宮殿改善下辦公環境,琅琊王氏的王僧達直接懟他:“陛下,國庫的錢是用來養士族的,不是給您蓋房子的!”孝武帝氣得攥緊拳頭,又沒法發作——誰讓人家家族勢力大,滿朝文武一半都是他們的人呢?
就在這時候,戴法興和巢尚之這倆“寒門小哥”冒了出來。戴法興小時候家裡窮得叮當響,靠給人抄書謀生,字寫得又快又好,還特彆會記事兒,朝廷裡的大小規章製度,他看一遍就能背下來。巢尚之更絕,以前是個教書先生,嘴皮子溜,腦子轉得比算盤還快,能把複雜的政策說得明明白白。孝武帝發現這倆人後,跟撿到寶似的——這倆人身後沒士族背景,沒那麼多“家族規矩”,自己說啥他們就乾啥,簡直是“聽話又能乾”的完美打工人!
於是孝武帝乾了件石破天驚的事:把“中書舍人”這個職位,直接給了戴法興和巢尚之。要知道,中書舍人管的是“起草詔令、傳達聖旨、參與機密”,相當於皇帝的“私人秘書+政策顧問”,以前都是士族子弟的“專屬崗位”。這下可好,倆寒門子弟突然坐到了士族大佬眼皮子底下,每天跟皇帝討論國家大事,士族們的臉瞬間就黑了。
有次朝會,陳郡謝氏的謝莊故意刁難戴法興:“戴舍人,聽說你以前給人抄書為生?這起草聖旨的活兒,可不是抄書能比的,要是寫錯個字,可是要掉腦袋的!”戴法興也不慌,笑著回懟:“謝大人,抄書的時候錯一個字,頂多賠人幾文錢;起草聖旨要是錯了,我第一個提頭來見陛下。可要是有人借著家族勢力,把朝廷政策當自家規矩改,那錯的可就不是一個字了。”這話懟得謝莊啞口無言,孝武帝在龍椅上差點笑出聲——這就是他要的人,既懂業務,又敢跟士族硬剛!
孝武帝這麼乾,可不是一時興起,而是打著“鞏固皇權”的小算盤。士族子弟從小養尊處優,心裡隻想著家族利益,根本不把皇帝放在眼裡;寒門子弟不一樣,他們的榮華富貴全靠皇帝給,自然對皇帝忠心耿耿。戴法興和巢尚之掌權後,果然沒讓孝武帝失望:他們嚴格按照皇帝的意思起草詔令,把士族手裡的權力一點點收回來,還幫孝武帝製定了“考核官員”的製度,不管你是不是士族,能乾就留,不能乾就走。
有個琅琊王氏的子弟,靠著家族關係當了太守,上任後啥也不乾,天天喝酒玩樂,老百姓怨聲載道。巢尚之知道後,直接把他的罪狀整理好交給孝武帝,孝武帝二話不說就把這子弟罷了官。王氏家族的人來找孝武帝求情,孝武帝直接讓巢尚之出來回話,巢尚之拿著考核表一條條念:“大人,您家子弟一年沒處理過一個案子,沒修過一條路,還貪了老百姓的賦稅,這官要是還能當,那朝廷的規矩豈不成了擺設?”王氏家族的人被說得啞口無言,隻能灰溜溜地走了。
慢慢的,“寒人掌機要”成了南朝的製度,越來越多的寒門子弟靠著本事走進了朝廷核心部門。以前士族子弟出門,都得用鼻孔看人;現在見了戴法興這些“寒門高官”,也得客客氣氣的——畢竟人家手裡握著“起草詔令”的權力,要是得罪了,自家的好日子可能就到頭了。這一下,南朝的政治格局徹底變了,皇權越來越強,士族的勢力越來越弱,孝武帝也從“傀儡老板”變成了真正說一不二的“大老板”。
不過這事兒也有小插曲。戴法興後來權力越來越大,有人私下裡叫他“真天子”,孝武帝聽說後心裡有點不痛快。有次戴法興建議孝武帝減免賦稅,孝武帝故意說:“戴舍人,你現在倒是替老百姓著想了,可彆忘了,你的烏紗帽是誰給的。”戴法興立馬跪下請罪:“陛下,臣所有的一切都是陛下給的,臣隻是想幫陛下把國家治理好,絕不敢有半點私心。”孝武帝這才放心——他要的是“聽話的能臣”,不是“功高蓋主的權臣”,這分寸感,他拿捏得死死的。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司馬光說
《資治通鑒》裡寫這事兒的時候,司馬光歎了口氣:“孝武用寒人,非愛其才,乃懼士族之逼也。”意思是孝武帝重用寒門子弟,不是真的看重他們的才華,而是怕士族勢力太大,自己當不了家。這話沒說錯,孝武帝確實是為了鞏固皇權,但也不能否認,他這一舉動打破了“士族壟斷官場”的僵局,讓寒門子弟有了出頭的機會,也讓朝廷多了些“乾實事的人”,算是歪打正著辦了件好事。要是一直讓士族把持朝政,朝廷遲早得變成“家族企業”,老百姓的日子可就更難了。
作者說
我倒覺得,孝武帝這招“寒門掌機要”,堪稱古代版的“職場扁平化改革”。現在咱們總說“打破職場天花板”,其實一千多年前的孝武帝就懂這個理——當一個行業、一個機構被“既得利益群體”壟斷時,引進“外來者”往往是打破僵局的最好辦法。士族子弟就像職場裡的“關係戶”,靠背景吃飯,不拚能力;寒門子弟就像“空降的實乾派”,靠本事說話,能給團隊帶來新活力。
而且這事兒還藏著個小道理:“權力的本質是製衡”。孝武帝不是要把士族趕儘殺絕,而是讓寒門子弟和士族互相牽製——士族不敢再隨便懟皇帝,寒門也不敢恃寵而驕,最後受益的是皇權,更是老百姓。放到現在的職場裡也一樣,一個公司要是隻有“老員工抱團”,或者隻有“新員工冒進”,都容易出問題;隻有讓不同背景、不同能力的人互相配合、互相製衡,公司才能走得遠。
還有個冷知識:戴法興雖然是寒門出身,但他特彆重視教育,後來還資助了不少寒門子弟讀書。這就像現在的“逆襲者反哺”——那些靠打破規則成功的人,往往更願意幫後來者打破規則。要是當年孝武帝沒給戴法興機會,可能就少了個“幫寒門子弟出頭的人”,這連鎖反應,想想還挺有意思。
本章金句
“所謂權謀,不是耍心眼兒,而是把對的人放在對的位置,讓每個人都不敢偷懶、不敢亂搞——孝武帝的‘寒門掌機要’,玩的就是這手平衡術。”
互動時間
如果你是文中的主人公比如戴法興、巢尚之,或者孝武帝),你會怎麼選擇?
要是你是戴法興,麵對士族的刁難,你會像他一樣直接懟回去,還是選擇“忍一時風平浪靜”?要是你是孝武帝,在重用寒門子弟的同時,會怎麼防止他們“功高蓋主”?來評論區聊聊你的選擇,咱們一起當回“南朝職場人”!
喜歡人間清醒:資治通鑒智慧請大家收藏:()人間清醒:資治通鑒智慧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