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458年的南朝,就像個剛打贏一場小架就飄了的愣頭青——北魏文成帝派拓跋石帶著大軍打青州,宋將顏師伯靠三條沙溝就把人攔在了門外,北魏軍吃不上飯隻能撤兵。按理說該見好就收,可孝武帝劉駿偏不,非要拍板北伐,結果把國庫折騰空了,淮北地區還成了“拉鋸戰主戰場”。這事兒說起來,比現在網友吐槽“手遊氪金上頭”還熱鬨,咱們得從那場“沙溝防禦戰”開始嘮。
先說說北魏為啥突然來挑事。那會兒南北對峙跟鄰裡吵架似的,你占我一塊地,我搶你一頭牛,誰也不服誰。北魏文成帝覺得“南朝剛換皇帝,肯定好欺負”,就派拓跋石帶了幾萬兵直奔青州——這地方相當於南朝的“東大門”,丟了就得被人堵家門口罵。
消息傳到南朝,滿朝文武都慌了,唯獨宋將顏師伯跟個沒事人似的。這人是出了名的“工程大佬”,彆的將軍打仗靠兵力,他打仗靠“基建”。接到命令後,他沒急著調兵,反而讓人在青州城外挖了三條沙溝,每條溝寬三丈、深兩丈,溝裡還埋了尖木樁,溝邊上再堆上沙袋,活脫脫把青州變成了“刺蝟堡壘”。
拓跋石帶著大軍到了青州城下,一看這陣仗,差點沒笑出聲:“就這幾條破溝,也想攔我?”下令士兵填溝攻城。結果士兵剛下到溝裡,要麼被木樁紮傷,要麼陷在沙子裡拔不出腿,顏師伯再趁機派兵從城上扔石頭、射箭,北魏軍死傷一片。拓跋石連著攻了三天,彆說攻城了,連溝都沒填完,反而損兵折將。
更要命的是,北魏軍的糧草還斷了。那會兒打仗跟現在外賣點單似的,糧草得靠後方運,可北魏軍走得太急,糧草車隊跟不上,士兵們餓了三天,連拉弓的力氣都沒了。拓跋石沒辦法,隻能咬著牙下令撤兵,臨走前還放了句狠話:“下次我帶夠糧草,非把青州踏平不可!”顏師伯站在城樓上哈哈大笑:“歡迎再來,我還挖溝等你!”
這場“沙溝保衛戰”打贏後,南朝上下都飄了。大臣們天天在朝堂上吹彩虹屁:“陛下聖明,顏將軍神勇,北魏就是紙老虎!”孝武帝聽多了,也覺得自己是“天選戰神”,大手一揮:“既然北魏這麼菜,咱們乾脆北伐,把淮北的地盤全收回來!”
這話一出,老將沈慶之立馬站出來反對。沈慶之是南朝的“活地圖”,打了一輩子仗,深知淮北地區的地形——全是平原,易攻難守,而且北魏軍騎兵多,南朝軍以步兵為主,真要北伐,很容易被人包抄。他勸孝武帝:“陛下,咱們現在該做的是固守淮北,把城池修得再結實點,多存點糧草,等北魏再來,咱們再打反擊。要是現在北伐,糧草跟不上,士兵們得餓肚子打仗啊!”
可孝武帝這會兒已經聽不進勸了,覺得沈慶之“老了,膽子小了”。他拍著桌子說:“沈將軍,你當年打蠻族的時候多勇猛,怎麼現在連北伐的勇氣都沒了?咱們剛打贏青州之戰,士氣正盛,不趁現在北伐,難道等北魏緩過勁來再打咱們?”
沈慶之還想爭辯,孝武帝直接打斷他:“這事就這麼定了,你要是不願意去,我派彆人去!”就這樣,北伐的命令強行下達,南朝軍湊了十萬兵力,兵分三路向北魏發起進攻。
一開始還挺順利,南朝軍靠著“青州大捷”的餘威,拿下了幾個小城池。可沒打多久,問題就來了——糧草不夠了。淮北地區剛經曆過戰亂,老百姓要麼逃了,要麼被北魏軍遷走了,地裡的莊稼全被糟蹋了,南朝軍想就地征糧都征不到,隻能靠後方運。可運糧的路又遠又難走,還得防備北魏軍偷襲,糧食運到前線,十成裡得丟三成。
士兵們天天餓肚子,彆說打仗了,連走路都打晃。有個將領給孝武帝上書,說“士兵們每天隻能喝稀粥,再這麼下去,不用北魏軍打,咱們自己就垮了”。孝武帝這才慌了,趕緊下令讓後方加急運糧,可國庫早就被他折騰空了——之前搞土斷、修宮殿,已經花了不少錢,現在北伐又要花錢,朝廷根本拿不出錢買糧。
沒辦法,孝武帝隻能下令“向士族征糧”,讓士族們捐錢捐糧支援北伐。可士族們本來就反對北伐,覺得“這是皇帝自己要浪,憑啥讓咱們出錢”,要麼裝窮,要麼乾脆把糧食藏起來。有個士族子弟故意把家裡的糧倉鎖了,還貼了張紙條:“糧倉已空,概不借糧”,氣得孝武帝差點派人去砸鎖。
這邊糧草問題沒解決,北魏軍已經緩過勁來了。拓跋石帶著騎兵繞到南朝軍後方,把運糧隊給劫了個精光,還切斷了南朝軍的退路。南朝軍腹背受敵,士兵們餓得受不了,紛紛逃散,北伐之戰以慘敗告終。不僅沒收回淮北的地盤,反而丟了之前拿下的幾個城池,十萬兵力死傷過半,國庫也徹底空了。
更糟的是,淮北地區從此成了“拉鋸戰場”。北魏軍時不時來騷擾一下,南朝軍隻能被動防禦,打又打不過,守又守不住,老百姓苦不堪言。孝武帝看著戰報,後悔得腸子都青了,可世上沒有後悔藥,隻能硬著頭皮讓沈慶之去收拾爛攤子。沈慶之到了淮北,第一件事就是修城池、存糧草,花了好幾年時間,才勉強穩住了局勢。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司馬光說
《資治通鑒》裡記載這事時,司馬光忍不住吐槽:“孝武恃青州之勝,貿然北伐,不察糧草之艱,不聽老將之言,致兵敗財竭,淮北靡爛,此非天意,乃人謀不臧也。”這話算是說到點子上了——孝武帝仗著一場小勝就飄了,既不考慮實際的糧草問題,也不聽取有經驗的老將建議,一門心思隻想“建功立業”,最後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爛。要是他能聽沈慶之的話,固守淮北,養精蓄銳,說不定還能跟北魏掰掰手腕,可他偏要“浪”,結果隻能自食惡果。
作者說
我倒覺得,這場北伐翻車記,本質是“軍事衝動遇上行政盲動”的典型案例。孝武帝就像個玩策略遊戲的新手,隻看到“進攻能拿地盤”,卻沒算明白“後勤才是生命線”——古代打仗,說白了就是“打糧草”,你連士兵的肚子都填不飽,還想打贏仗?這跟現在有些人做項目,隻畫大餅不考慮預算,最後項目黃了一個道理。
更有意思的是,這事還藏著“經驗與衝動的對抗”。沈慶之的“固守建議”,是基於一輩子打仗的經驗,知道“什麼時候該進,什麼時候該退”;而孝武帝的“北伐決策”,更多是出於“麵子和野心”,想靠一場大勝證明自己比士族強。這種“外行指揮內行”的操作,放在哪個時代都容易出問題——就像現在公司裡,老板憑著感覺拍板,不聽員工的專業建議,最後項目翻車,還得讓員工收拾爛攤子。
還有個冷角度:這場失敗其實也“救”了南朝。要是孝武帝北伐真成功了,他說不定會更飄,接下來搞出更離譜的決策,比如繼續攻打北魏腹地,到時候南朝可能輸得更慘。從這個角度看,這場翻車反而讓孝武帝冷靜了下來,也讓南朝暫時放棄了“不切實際的擴張”,算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本章金句
“打仗不是靠喊口號,就像做事不是靠拍腦袋——糧草夠不夠、經驗足不足,才是決定輸贏的關鍵,孝武帝的北伐翻車,早就在這些細節裡寫好了答案。”
如果你是文中的主人公你會怎麼選擇?
要是你是孝武帝,麵對北伐的誘惑和沈慶之的勸阻,你會放棄北伐還是堅持出兵?要是你是沈慶之,皇帝不聽勸,你會繼續據理力爭,還是乾脆放手不管?來評論區聊聊你的選擇,咱們一起當回“南朝軍事家”!
喜歡人間清醒:資治通鑒智慧請大家收藏:()人間清醒:資治通鑒智慧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