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6章 從“汗馬功臣”到被賜死:劉休仁的悲劇,全因皇帝想太多_人間清醒:資治通鑒智慧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人間清醒:資治通鑒智慧 > 第556章 從“汗馬功臣”到被賜死:劉休仁的悲劇,全因皇帝想太多

第556章 從“汗馬功臣”到被賜死:劉休仁的悲劇,全因皇帝想太多(1 / 1)

話說南朝宋那陣子,皇室圈子比現在的職場還卷——今天你是皇帝親信,明天可能就成了刀下亡魂,建安王劉休仁的人生,就是活生生的“職場過山車”大型翻車現場。

這位劉休仁,論能力那是沒話說,當年宋明帝劉彧能當上皇帝,一半的功勞得算在他頭上。想當初劉彧剛即位,各地藩王不服,紛紛起兵造反,史稱“義嘉之亂”。那會兒劉彧被圍在京城,急得頭發都白了,是劉休仁主動請纓,帶著兵出去平叛,打了好幾個漂亮仗,硬生生把叛亂給壓了下去。論關係,倆人是親兄弟;論功勞,劉休仁是“開國元勳”級彆的;論人品,雖說不算完美,但也沒像劉休佑那樣刮地皮、懟皇帝,按說怎麼著也該安安穩穩當個太平王爺吧?

可架不住皇帝會“腦補”啊!劉彧到了晚年,就跟得了“被害妄想症”似的,看誰都像要搶他家太子的皇位。尤其是看到劉休仁,心裡更是七上八下:這弟弟又能打又有威望,手下還有一堆老部下,我活著的時候他不敢怎麼樣,萬一我走了,太子才幾歲?到時候他要是想當皇帝,誰能攔得住?

更要命的是,皇帝身邊還有群“攪屎棍”寵臣,領頭的就是楊運長。這楊運長是個宦官出身,沒什麼真本事,全靠會哄劉彧開心才爬上來,手裡握著點權力就美得不知道自己姓啥了。他一琢磨:要是劉休仁將來當了輔政大臣,肯定看不上我這種靠拍馬屁上位的,到時候我的烏紗帽不保事小,小命能不能保住都難說!

於是楊運長就開始在劉彧耳邊“吹陰風”,今天說“陛下,臣聽說劉休仁最近老跟武將們吃飯,是不是在謀劃什麼?”,明天又說“有人看見劉休仁府上半夜還亮著燈,說不定在商量怎麼幫太子‘分憂’呢!”——這話聽著是誇,其實是暗示劉休仁想奪權。劉彧本來就猜忌,被楊運長這麼一攛掇,心裡的“殺心”就跟野草似的,蹭蹭往上漲。

劉休仁也不是傻子,他看出皇帝對自己越來越冷淡,心裡也發毛。於是他開始夾著尾巴做人,以前還敢跟皇帝爭論幾句朝政,後來乾脆啥也不說,開會的時候就低著頭,皇帝說啥就是啥;以前府裡還經常有賓客來往,後來直接把門關上,除了上朝,就躲在家裡看書——就差把“我不想爭權”四個字刻在腦門上了。

可他越是低調,劉彧就越覺得他“裝”。在猜忌心重的人眼裡,你不犯錯,那就是在憋大招;你不說話,那就是在心裡算計。劉彧覺得,留著劉休仁一天,就是給太子留一天隱患,必須得儘快解決。

怎麼解決呢?直接安個“謀反”的罪名吧,劉休仁沒犯啥錯,證據不好找;要是像殺劉休佑那樣搞個“意外”,劉休仁常年帶兵,警惕性高,不好下手。劉彧想了好幾天,終於想了個“溫柔刀”的辦法——先把人召進宮,再慢慢收拾。

某天,劉彧派人去劉休仁府上,說“朕最近身子不舒服,想跟弟弟聊聊家常,你進宮來一趟吧。”劉休仁心裡咯噔一下,這時候找自己聊家常,怕不是“鴻門宴”?可皇帝的聖旨不能違抗,他隻能硬著頭皮進宮。

到了宮裡,劉彧倒是挺“熱情”,拉著他的手噓寒問暖,從小時候一起玩的事聊到當年平叛的艱苦,聊得劉休仁都快放下戒心了。眼看天快黑了,劉彧歎了口氣說:“弟弟啊,朕今天身子實在累,你也彆回去了,就在尚書下省歇一晚,咱們明天接著聊。”

劉休仁心裡一沉,尚書下省是處理政務的地方,不是住人的地方,皇帝這是故意留他啊!可他也沒法拒絕,隻能點頭答應。當晚,劉休仁住在尚書下省,翻來覆去睡不著,總覺得有什麼事要發生。

果然,半夜裡,宮裡的太監來了,手裡端著一個托盤,上麵放著一杯酒和一張聖旨。太監麵無表情地說:“建安王,陛下有旨,賜您‘上路酒’一杯。”

劉休仁一看,瞬間就明白了,他拿著酒杯,手都在抖,眼淚一下子就下來了——他想不通,自己明明沒做錯什麼,明明幫皇帝立下了汗馬功勞,怎麼最後還是落得個賜死的下場?他對著皇宮的方向大喊:“陛下!臣冤枉啊!臣從來沒有謀反之心啊!”

可喊破喉嚨也沒用,太監在旁邊催著:“王爺,彆耽誤時間了,陛下還等著回話呢。”劉休仁知道,今天是躲不過去了,他閉上眼睛,把那杯毒酒灌了下去,沒一會兒就沒了氣息。

這邊劉休仁剛死,那邊劉彧就開始“演大戲”了。他先是假裝“震驚”,對著大臣們說:“朕真沒想到啊!休仁竟然想勾結禁兵謀反!朕也是沒辦法,才賜死他的,心裡疼得慌啊!”一邊說一邊抹眼淚,那演技,放到現在能拿奧斯卡大獎。

接著,他又下了一道聖旨,把劉休仁的“罪狀”寫得明明白白——什麼“私通武將”“意圖謀反”,反正怎麼黑怎麼來,還假惺惺地說“念在兄弟一場,朕不忍株連他的家人,追贈他為始安縣王,讓他兒子劉伯融繼承爵位”。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大臣們心裡都跟明鏡似的,誰不知道劉休仁是被冤枉的?可沒人敢說真話,一個個低著頭,跟著皇帝一起“惋惜”。隻有幾個跟劉休仁關係好的老臣,私下裡偷偷抹眼淚,心裡想:這皇帝也太狠了,連功臣弟弟都殺,下次會不會輪到我們?

就這樣,曾經的“開國功臣”劉休仁,沒死於戰場,沒死於叛亂,反而死在了自己輔佐的親哥哥手裡,成了皇權鬥爭的犧牲品。他的死,就像一個信號,告訴所有人:在劉彧的眼裡,沒有兄弟,沒有功臣,隻有威脅和非威脅——隻要你讓他覺得有威脅,不管你是誰,都得死。

司馬光說

《資治通鑒》載劉休仁之死,歎曰:“明帝以私忌殺功臣兄弟,雖掩以謀反之名,然天下皆知其冤。休仁有定亂之功,無僭越之實,卻死於猜忌之手,此非君不仁乎?夫帝王之治,在任賢使能,信而不疑,若以猜忌待功臣,則天下賢士誰複敢為君用?明帝此舉,不僅自毀長城,更啟宗室相殘之禍,劉宋亡兆,蓋始於此矣!”

作者說

劉休仁的悲劇,本質上是“權力安全感缺失”引發的“自毀式清洗”。劉彧看似是在“保太子”,其實是在給自己的“權力焦慮”買單——他沒能力建立一套穩定的權力傳承製度,就隻能靠“殺威脅者”來求心安,可這種方式就像割韭菜,割掉一茬,新的“威脅”又會冒出來後來的蕭道成就是例子)。

更有意思的是“罪名包裝”這件事:劉彧明明是為了私心殺弟,卻非要安個“謀反”的罪名,還追贈爵位、善待家人。這說明哪怕在皇權至上的時代,“吃相”也很重要——皇帝也怕落下“暴君”的名聲,怕後世罵他,怕大臣們寒心。這就像職場裡的某些領導,想開除一個員工,卻非要找個“業績不達標”的理由,而不是直接說“我看你不順眼”,本質上都是在給權力找一塊“道德遮羞布”。

還有一點很諷刺:楊運長這類寵臣,看似是“贏家”,其實也是“棋子”。他們攛掇皇帝殺劉休仁,以為能保住自己的權力,可他們忘了,一個連親弟弟都能殺的皇帝,怎麼可能真心信任一個宦官?後來劉彧去世,蕭道成掌權,楊運長最後也落得個被流放的下場——他以為自己在操縱權力,其實早就成了權力遊戲的犧牲品。

本章金句

功高蓋主不可怕,怕的是遇上一個“腦補型”皇帝,你的低調在他眼裡,全是“憋大招”。

如果你是文中的主人公,你會怎麼選擇?要是你是劉休仁,知道皇帝猜忌自己,除了低調隱忍,還能有什麼辦法保命?能逃過親哥哥的猜忌和毒手嗎?歡迎點評!

喜歡人間清醒:資治通鑒智慧請大家收藏:()人間清醒:資治通鑒智慧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詭異入侵:我靠提示贏得女詭芳心 道門混子:我能殺你兩次 灰燼行者,雇傭兵吳楓 替身不做了,傅總跪求複合 綜武:開局成為燕十三! 警報!贅婿出山! 邊疆老卒,禦賜老婆後我越活越勇 麻了!剛重生聖子,未婚妻要出軌 歲歲長寧 景影帝步步為營,沈醫生在劫難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