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齊剛開國那陣子,就像咱們剛換了新公司,老板蕭道成,也就是齊高帝)看著底下一堆“老員工”前朝留任的、自己提拔的都有),心裡犯嘀咕:這新攤子剛搭起來,彆哪兒沒理順,回頭再出岔子。於是某天朝會,他一拍龍椅:“諸位愛卿,咱這大齊剛開張,有啥毛病、該咋改,都敞開了說,彆藏著掖著!”
這話一出口,底下大臣們先是互相使眼色——畢竟前朝劉宋剛滅,誰都怕“言多必失”。可沒一會兒,就有位大臣站出來了,正是淮南、宣城二郡的太守劉善明。這老哥是出了名的“實在人”,上來就沒繞彎子:“陛下,咱得先把前朝那堆‘破規矩’給廢了!”
他說的“破規矩”,就是劉宋大明、泰始年間搞的苛政——那會兒的皇帝要麼愛折騰,要麼想撈錢,又是加賦稅,又是搞連坐,老百姓苦得跟黃連似的。劉善明越說越激動:“就拿交州今廣東、廣西一帶,當時算偏遠地區)來說,前朝總想著派兵打,打了幾十年也沒理順,反而把人家逼得老造反。依臣看,不如彆打了,送點糧食、派個好官過去,跟人家好好嘮嘮,比拿著刀片子強!”
這話要是擱前朝,說不定皇帝得拍桌子:“你是不是想通敵?”可蕭道成剛從亂世裡摸爬滾打出來,知道老百姓的苦,聽完點點頭:“接著說,朕聽著呢。”劉善明一看皇帝不生氣,更敢說了:“那些苛捐雜稅也得砍,不然老百姓飯都吃不上,誰還跟咱好好過日子?”
劉善明剛坐下,給事黃門郎崔祖思就站了起來。這崔祖思是個“文化人”,一開口就帶著書香氣:“陛下,臣覺得咱這朝堂有點‘偏科’——武將多,懂文的少;會打仗的多,會治理的少。”他這話一出,底下幾個武將立馬瞪眼睛,崔祖思卻不慌不忙:“臣建議開兩所‘學校’,一所教打仗、練武藝武學),一所教禮法、學治理文學),讓當官的都去學學。彆到時候地方官連個公文都寫不明白,將軍們除了砍人啥也不會!”
這話夠尖銳,可更尖銳的還在後麵。崔祖思話鋒一轉:“還有啊,現在有些官員太不像話了!住著大宅子,吃著山珍海味,出門前呼後擁,老百姓卻連件新衣服都穿不上。咱得表揚那些省吃儉用、踏實乾活的‘清官’,把那些驕奢浪費的‘蛀蟲’拉出來曬曬,讓大家看看啥叫正派人!”
這話剛落,底下就有人小聲議論:“他這不是暗指張將軍嗎?”據說當時有個姓張的將軍,家裡光丫鬟就有上百個)。可蕭道成沒接話茬,反而笑著問:“那你覺得該咋褒獎清官?”崔祖思立馬答:“給他們漲俸祿、升官階,讓他們不僅有麵子,還有裡子;至於那些驕奢的,先警告,再不改就降職、罷官,看誰還敢胡來!”
這會兒會稽太守蕭子良也按捺不住了。會稽是當時的“富裕地區”,蕭子良在那兒待了半年,啥貓膩都摸得門兒清。他一開口就吐槽起“台使”——也就是朝廷派到地方的“督查員”:“陛下,您是不知道,那些台使比地主還狠!到了地方,先讓縣令請吃請喝,再要銀子、要特產,要是不給,就雞蛋裡挑骨頭,說縣令辦事不力。有回我聽說,一個台使去縣裡查糧,愣是把人家倉庫裡的好米換成陳米,回頭還說縣令‘囤壞糧’,您說這叫啥事兒!”
蕭子良越說越氣:“這些台使不光折騰地方官,還耽誤正事。本來縣令好好處理災情,台使一來,光應付他們就夠忙的了,哪還有功夫管老百姓?依臣看,不如彆派台使了,讓地方官互相監督,朝廷要是想查,就派個靠譜的大臣去,一次查明白,彆總派些‘吸血鬼’過去!”
蕭道成聽到這兒,忍不住點頭:“朕也聽說過台使的事,你這話說到朕心坎裡了。”
最後站出來的是員外散騎郎劉思效。這劉思效是個“老資格”,從劉宋初年就當官,見證了好幾個皇帝,說話更是直來直去:“陛下,咱大齊是從劉宋手裡接的攤子,可這攤子早就爛了!”他掰著手指頭數:“宋末那幾年,打仗打得多,田地都荒了,老百姓逃的逃、死的死,國家糧倉比臉還乾淨;可那些貴族呢?照樣天天喝酒、娶小妾,錢不夠就搶老百姓的,您說這能不亡國嗎?”
劉思效頓了頓,語氣更重了:“現在咱新朝剛立,得改改這毛病!王法得重新定,那些欺負老百姓的貴族,該罰就罰,彆因為他們是‘老臣之後’就放過;之前的過失,比如冤枉了好人、收了不該收的稅,得趕緊糾正,讓老百姓知道咱大齊跟劉宋不一樣!”
這話夠直接,甚至有點“不給貴族留麵子”,可蕭道成聽完,不僅沒生氣,反而拍了龍椅:“諸位愛卿說得都好!劉善明說廢苛政、安交州,崔祖思說興學校、正風氣,蕭子良說停台使、減折騰,劉思效說革新法、糾過失,都是實打實的好建議!朕都聽進去了,回頭就讓人去辦,你們個個都有賞!”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這下大臣們都鬆了口氣——原本以為皇帝隻是“走個過場”,沒想到真聽進去了。散朝的時候,劉善明拉著蕭子良笑:“看來咱這新老板,不是個光會說漂亮話的主兒!”蕭子良也點頭:“是啊,要是能照著這些建議辦,咱大齊說不定能安穩幾十年!”
後來的事兒也證明,蕭道成還真沒食言——他下令廢除了劉宋的苛捐雜稅,派使者帶著糧食去交州安撫百姓;又讓崔祖思牽頭,在京城辦了文武學堂,還提拔了好幾個清廉的官員;台使也真就暫停派遣了,地方官的日子頓時輕鬆了不少。雖說南齊後來也沒撐太久,但至少在蕭道成在位那幾年,老百姓的日子確實好過了些。
司馬光說
齊高帝新造區夏,能開言路,聽群臣之諫,此其所以能安天下也。善明廢苛政,祖思興教化,子良除弊吏,思效革舊法,皆切中時弊。夫帝王之業,非一人所能成,必賴群臣儘忠、直言無隱。高帝能褒賞之,非唯顯其明,亦以勵後人。若後世君主皆能如此,則天下何愁不治哉?
作者說
這場“君臣建言會”,看著是大臣提建議、皇帝給表揚,實則藏著南齊能“站穩腳跟”的關鍵——它打破了“新朝隻聽老臣話”的慣性。你看,劉善明敢提“廢前朝苛政”,不怕被說“忘本”;崔祖思敢說“官員偏科”,不怕得罪武將;蕭子良敢罵“台使是吸血鬼”,不怕觸怒朝廷派;劉思效敢懟“貴族奢侈”,不怕被排擠。這些建議能被采納,不是因為大臣們會“說話”,而是因為蕭道成懂一個理兒:新朝的“新”,不是換個皇帝的名字,而是換個“過日子的法子”——得讓老百姓能吃飽、讓官員能辦事、讓規矩能管用。
更有意思的是,這場建言會還藏著“管理的智慧”:你發現沒?大臣們提的建議,沒有一個是“空喊口號”的——劉善明說“停討伐”,附帶“用恩德安撫”;崔祖思說“開二學”,附帶“褒獎清官、貶退驕奢”;蕭子良說“停台使”,附帶“讓地方官互相監督”。這就像咱們現在做項目,光說“要改進”沒用,得說“怎麼改、改了之後怎麼辦”。反觀有些朝代的“建言會”,大臣們隻會說“陛下聖明”“天下太平”,看似熱鬨,實則啥問題都沒解決——南齊能撐住,靠的就是這份“不玩虛的”。
本章金句
治國如修屋,苛政是朽梁,清官是好柱,百姓是地基——梁柱牢、地基穩,屋子才能住得久。
喜歡人間清醒:資治通鑒智慧請大家收藏:()人間清醒:資治通鑒智慧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