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479年的建康城,空氣裡都飄著“改朝換代”的味道——不是因為天災人禍,而是因為一個叫蕭道成的男人,正忙著給南朝宋“辦退休手續”,順便給自己弄個“開國皇帝”的新身份。說起來,蕭道成這波操作,堪稱古代“職場逆襲”的天花板,隻不過他逆襲的不是部門經理,而是整個南朝劉宋國的最高職位。
早在幾年前,蕭道成就靠著平定叛亂、搞定瘋子皇帝劉昱,攢下了滿滿的“朝政積分”。到了479年,他覺得“火候差不多了”,第一步先搞“人事布局”——把自己的親弟弟蕭嶷派去當江州刺史,又把一堆心腹安插在京城禁軍、地方重鎮這些關鍵崗位上。這就好比開公司前,先把自家親戚、發小都安排到財務、采購、安保這些核心部門,確保“關鍵時刻沒人掉鏈子”。
搞定安插了“自己人”,蕭道成開始給自己“加戲”——古代篡位講究“名正言順”,不能直接跳出來喊“我要當皇帝”,得一步步來,顯得“是大家逼著我當的”。第一步,他讓手下大臣上奏,請求封他為“齊公”,還得給“齊國”劃定地盤,設置官署。宋順帝才十歲,哪懂這些,隻能乖乖蓋章。第二步,沒過多久,又有人上奏“齊公功勞太大,齊公不夠檔次,得封齊王”,還得加上“九錫之禮”——這可是古代權臣篡位的“標配套餐”,啥車馬、衣服、兵器都按皇帝規格來,意思是“離當皇帝就差最後一步了”。
最搞笑的是“齊國”的官爵禮儀,幾乎是照著南朝宋的皇宮抄作業:宋有尚書省,齊也設;宋有禦史台,齊也立;連官員穿的衣服、行的禮節都一模一樣。蕭道成這波操作,明眼人都看出來了:“這哪是建‘齊國’,分明是給宋朝‘換個招牌’!”可滿朝文武要麼是蕭道成的人,要麼怕掉腦袋,沒人敢說半個“不”字。
終於到了“攤牌”的日子——禪位大典。按規矩,宋順帝得親手把傳國玉璽交給蕭道成,才算完成“權力交接”。可十歲的小皇帝哪見過這陣仗,一聽說要把祖宗的江山拱手讓人,當場就嚇哭了,抱著宮裡的佛龕底座不肯出來,最後乾脆鑽進了佛蓋下麵,想著“我躲起來,你們就找不到我了”。
結果負責“請”皇帝的是蕭道成的心腹王敬則,這人是個粗人,哪跟小皇帝講客氣。他帶著幾個侍衛,在宮裡翻箱倒櫃找了半天,最後聽見佛蓋下麵有哭聲,一把掀開蓋子,就看見順帝縮在裡麵,眼淚鼻涕糊了一臉。王敬則也不管順帝願不願意,半拉半抱地把他拽出來,往大殿裡拖。順帝一邊哭一邊喊:“我再也不要生在帝王家了!來世我就想當個老百姓,平平安安過一輩子!”這話聽得旁邊的老臣偷偷抹眼淚,可王敬則卻不耐煩地說:“陛下彆鬨了,蕭公不會虧待你的!”
好不容易把順帝弄到大殿上,又出了個岔子——負責解璽綬就是把玉璽從皇帝身上解下來)的侍中謝朏,是個出了名的“硬骨頭”。他看著蕭道成一群人,慢悠悠地說:“現在要登基的是齊王,他自己肯定有專門的侍中伺候,哪用得著我這個宋朝的侍中動手?”說完,他往旁邊的椅子上一坐,還找了個枕頭墊在腦袋後麵,擺出一副“要殺要剮悉聽尊便,解璽綬沒門”的架勢。
蕭道成氣得臉都綠了,可又不能在這時候殺人——畢竟禪位大典得“喜氣洋洋”,殺了老臣傳出去不好聽。還好他早有準備,趕緊叫來了自己的親信王儉。王儉是個“機靈鬼”,早就把流程背得滾瓜爛熟,三步並作兩步走到順帝麵前,三下五除二就把璽綬解了下來,雙手捧著遞給蕭道成。蕭道成接過玉璽的那一刻,殿外的鼓樂立刻響了起來,大臣們齊刷刷地跪下喊“吾皇萬歲”,南朝宋就這麼“被退休”了,南齊正式上線。
蕭道成登基後,第一件事就是“大赦天下”——畢竟剛搶了人家的江山,得給老百姓點好處,穩定一下人心;第二件事是改元“建元”,意思是“南齊的第一個年號,從這開始算”;第三件事是給宋順帝封了個“汝陰王”,把他送到宮外的王府裡軟禁起來,表麵上好吃好喝伺候著,實際上是怕他被人利用,搞出“複辟”的幺蛾子。
不過最諷刺的是,蕭道成當年跟大臣們說“要好好對待宋室子孫”,結果沒幾個月,就派人把順帝殺了——畢竟“前朝皇帝”這種存在,就像定時炸彈,留著總讓人不放心。可憐順帝到死都沒實現“當老百姓”的願望,反而成了蕭道成“開國大業”的最後一塊墊腳石。
司馬光說
《資治通鑒》裡記載這段時,司馬光特意點評:“蕭道成乘宋室之衰,逐鹿中原,然其篡奪之術,雖循魏晉故轍,而於細節處見其急功近利——封公、封王、加九錫,數月之間一蹴而就,無複掩飾;待謝朏拒解璽綬,又不能容其節義,雖未加誅,亦見其器量之狹。至於宋順帝‘願來世不複生帝王家’之歎,尤為千古痛絕,足見篡弑之際,帝王之命不如匹夫。”意思是蕭道成借著宋朝衰落的機會奪權,雖然走的是魏晉以來“禪讓”的老路子,但吃相太急;麵對謝朏的忠誠,他雖然沒殺人,卻也暴露了心胸不夠寬廣;而順帝的那句哭訴,更是道儘了末代皇帝的悲哀,連普通人的平安都比不上。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作者說
這場“禪位大戲”,看著是蕭道成“步步為營”,其實藏著古代權力遊戲的“潛規則”:所謂“禪讓”,從來不是“自願交出權力”,而是“實力不夠不得不交”。蕭道成的每一步操作——安插親信、加官進爵、搞禪位儀式,本質上都是在“給篡位穿西裝”,讓暴力奪權變得“斯文”一點。
但最有意思的不是蕭道成的“操作”,而是每個人的“選擇”:謝朏拒絕解璽綬,是選擇“守節”,哪怕丟官也不妥協;王儉主動解璽綬,是選擇“站隊”,靠著賣主求榮換前程;宋順帝躲在佛蓋下,是選擇“逃避”,可終究逃不過命運。這三種選擇,放到今天也一樣——職場上,你是堅守原則還是隨波逐流?生活裡,你是直麵問題還是逃避現實?沒有絕對的對與錯,但每個選擇,都會帶你走向完全不同的人生。
更值得琢磨的是蕭道成的“焦慮”:他明明已經掌控了一切,卻還要搞“封公封王”的儀式,還要在乎謝朏的態度,本質上是怕“名不正言不順”。這說明哪怕是最狠的權臣,也需要“道德遮羞布”——畢竟沒人想被罵“亂臣賊子”。可遺憾的是,他最後還是殺了順帝,把“遮羞布”撕了下來,也為後來南齊的短命埋下了伏筆——靠暴力奪權,終究也會被暴力推翻。
本章金句:“篡位的儀式再體麵,也藏不住權力背後的冰冷;帝王家的榮華再耀眼,不如老百姓的平安更實在。”
如果你是文中的主人公,你會怎麼選擇?是像謝朏一樣堅守氣節,哪怕得罪新帝;還是像王儉一樣順勢而為,抓住升官機會;又或者像宋順帝一樣,明知無力回天,卻還想掙紮一下?快來評論區說說你的想法吧!
喜歡人間清醒:資治通鑒智慧請大家收藏:()人間清醒:資治通鑒智慧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