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古代皇帝,大家第一反應多半是“穿金戴銀、頓頓滿漢全席”,可南齊有個皇帝偏不按常理出牌——齊武帝蕭賾,堪稱古代帝王裡的“節儉天花板”,放現在絕對能評上“低碳環保形象大使”。
話說蕭賾剛登基那會兒,宮裡的太監想著新帝上任,總得搞點大排場,就把前任皇帝的舊龍袍翻出來,想給它鑲點金、繡點龍,讓新皇帝穿得風光點。結果蕭賾一看見,當場臉就沉了:“這龍袍好好的,沒破沒爛,鑲金繡銀乾啥?是能擋風寒,還是能治天下?”嚇得太監趕緊把龍袍抱回去,連針都不敢動一下。後來宮裡采買布料,蕭賾還特意叮囑:“彆買那些花裡胡哨的雲錦、蜀錦,就買普通的粗布,結實耐穿就行——朕穿衣服是為了蔽體,不是為了顯擺。”
更絕的是管婚禮這件事。當時南齊的貴族辦婚禮,那叫一個鋪張:新郎要穿繡滿鳳凰的禮服,新娘要戴滿頭的金玉首飾,光是迎親的隊伍就能從街頭排到街尾,還得請戲班子連唱三天三夜。蕭賾聽說後,直接下了道聖旨:“以後不管是王公貴族還是普通百姓,辦婚禮都不準搞大排場!新郎禮服頂多繡個小花,新娘首飾不能超過三件,迎親隊伍最多八個人,宴席不準超過五桌——誰要是敢違規,不僅要罰錢,還得降職!”
有次他的侄子想娶媳婦,偷偷準備了二十桌宴席,還買了套純金的首飾,結果被蕭賾知道了。蕭賾直接把侄子叫到宮裡,指著他的鼻子罵:“你知道老百姓一年能掙多少錢嗎?你這一套金首飾、二十桌宴席,夠普通人家吃十年的!你要是真想辦婚禮,就用家裡的普通桌子,炒幾個家常菜,讓親戚朋友來坐坐就行——鋪張浪費,丟的是我們蕭家的臉!”侄子被罵得狗血淋頭,最後隻能乖乖把宴席減到五桌,金首飾也換成了銀的。
不光管彆人,蕭賾對自己更“摳”。他的寢宮就擺了一張普通的木床,床上鋪的褥子還是他當太子時用的,都洗得發白了也舍不得換;吃飯的時候,桌子上就四個菜,兩葷兩素,偶爾想吃點好的,最多加個魚湯,還得囑咐禦廚“彆放太多油”;宮裡的宮女太監也比前朝少了一半,他說:“人多了不僅費錢,還容易偷懶——少幾個人,大家反而能把活乾好。”
有人可能會問:“皇帝這麼‘摳’,是不是舍不得給百姓花錢?”恰恰相反,蕭賾對百姓大方得很。他剛登基就下旨:“全國減免三分之一的賦稅,要是遇到旱災、水災,當年的賦稅全免!”有次江南地區鬨水災,莊稼全被淹了,蕭賾不僅免了當地的賦稅,還從國庫調了十萬石糧食,派官員親自送到百姓手裡,怕有人趁機克扣糧食,他還特意讓人在糧食袋子上印上“皇帝親賜”四個字。
他知道“要讓百姓富,就得先讓地豐收”,所以特彆重視農業。他下令在全國各地修水渠,還派農官到鄉下教百姓種莊稼,把高產的稻種分給農民;有農民發明了新的農具,他還親自召見,給人家賞錢,讓工匠把新農具畫下來,推廣到全國。有次他去鄉下視察,看見一個老農在田裡插秧,就挽起袖子下田幫忙,一邊插秧一邊問老農:“今年的收成怎麼樣?有沒有遇到什麼困難?”老農一開始不知道他是皇帝,還跟他嘮家常,後來知道了,嚇得趕緊跪下,蕭賾卻笑著說:“你彆跪,你種莊稼養活百姓,比朕還辛苦——朕該敬你才對!”
除了讓百姓吃飽飯,蕭賾還特彆重視“讓百姓有文化”。他下令在每個州、每個縣都辦學校,挑選有學問的人當老師,還規定“不管是貴族子弟還是普通百姓的孩子,隻要願意上學,都能免費入學”;他還讓人整理前朝的經書,印成小冊子,發給學校和百姓,說:“人不僅要吃飽飯,還要明白道理——讀書能讓人懂禮、知恥,這樣天下才能太平。”
當時南齊和北魏是“鄰居”,以前經常打仗,百姓苦不堪言。蕭賾登基後,主動派使者去北魏,說:“我們兩國彆再打仗了,不如互通有無,讓百姓能安心種地、做生意。”北魏孝文帝也覺得打仗勞民傷財,就答應了。從此兩國不僅不打仗,還開通了商路,南齊的絲綢、茶葉能賣到北魏,北魏的馬匹、皮毛也能賣到南齊,邊境的百姓再也不用躲躲藏藏,能安心過日子了。
就這樣,在蕭賾的治理下,南齊出現了“百姓無雞鳴犬吠之警,家家有餘糧,戶戶有存衣”的局麵,史稱“永明之治”。有大臣勸蕭賾:“陛下現在把國家治得這麼好,應該好好享受享受,辦幾場盛大的宴會,讓天下人知道陛下的功勞。”蕭賾卻搖搖頭說:“朕的功勞不是靠宴會顯出來的,是靠百姓能吃飽飯、能安心過日子顯出來的。隻要百姓過得好,朕就算天天穿舊衣、吃粗茶淡飯,也比辦一百場宴會還開心。”
司馬光說
《資治通鑒》讚齊武帝“留心政事,務總大體,嚴明有斷,郡縣久於其職,守宰以六期為斷,吏無苟且之意”,蓋其承高帝之業,不耽奢靡,專意富國、勸農、興學,又能睦鄰息兵,故能成“永明之治”。夫帝王之治,不在珠玉之飾、遊宴之樂,而在使百姓安樂、社稷穩固。武帝雖非聖君,然能守節儉、重民生,較之曆代荒淫之主,遠勝多矣,此其所以為後世稱許也。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作者說
蕭賾的“節儉治國”,放在今天看特彆像“精準花錢”——對自己“摳”,是不浪費沒必要的開支;對百姓“大方”,是把錢花在刀刃上。這種“該省則省,該花則花”的智慧,比單純的“摳門”或“鋪張”都高明得多。
更有意思的是,蕭賾的“節儉”不是裝出來的,而是真的明白“皇帝的錢不是自己的,是百姓的”。他不讓貴族辦豪華婚禮,不是管閒事,是怕“奢靡之風”蔓延,最後讓百姓買單;他自己穿舊衣、吃簡餐,不是委屈自己,是想給官員做榜樣——要是皇帝都鋪張,下麵的官員肯定會變本加厲搜刮百姓。這種“以身作則”的治理方式,比發一百道聖旨都管用。
還有個細節值得琢磨:蕭賾不僅重視農業,還重視教育,甚至主動和北魏議和。這說明他知道“治國不是單靠一項政策,而是要‘民生+文化+外交’多管齊下”——百姓吃飽飯是基礎,有文化是提升,邊境安定是保障,缺了哪一樣都不行。這種“係統思維”,在一千多年前的封建帝王裡,可真是少見。
現在很多人覺得“節儉就是小氣”,可蕭賾用行動證明:真正的節儉,是不浪費資源,把錢花在有價值的地方;真正的治國,不是靠排場顯威風,而是靠讓百姓過得好來贏民心。這一點,不管是對國家治理,還是對我們普通人過日子,都特彆有啟發。
本章金句
對自己“摳”是智慧,對百姓“大方”是擔當,好的治理從來不是“裝樣子”,而是“辦實事”。
如果你是文中的主人公,你會怎麼選擇?是像蕭賾一樣,對自己節儉、對百姓大方,哪怕被人說“摳門”也堅持;或者是折中一下,既不過度節儉,也不過度鋪張?快來評論區說說你的想法吧!
喜歡人間清醒:資治通鑒智慧請大家收藏:()人間清醒:資治通鑒智慧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