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齊永明年間,要是搞個“皇室最佳口碑獎”,竟陵王蕭子良說第二,沒人敢說第一。這哥們素有賢名,擱現在就是“彆人家的王爺”——不搶地盤不貪財,天天召集文人雅士開沙龍,還特體恤百姓,民間聲望那叫一個高,用當時的話說就是“天下士人皆向之”。
可誰能想到,這麼個“模範王爺”,最後居然是被“憂”字給送走的。說起來,這事兒還得從一個叫王融的人身上扒。王融這小子,有點才氣但心比天高,眼瞅著齊武帝快不行了,就想搞波大的——趁著老皇帝咽氣前,把蕭子良推上皇位,自己好當個“開國功臣”,將來富貴不愁。
結果呢?這哥們辦事比篩子還漏風。本來計劃得挺“完美”,想著在老皇帝彌留之際,借蕭子良的名義控製宮廷,沒想到新皇帝蕭昭業也就是後來的鬱林王)早有防備,加上王融自己手忙腳亂,最後不僅沒成功,還把自己的小命給作沒了。
按理說,蕭子良在這事兒裡,頂多算個“被碰瓷”的——他自始至終沒明確點頭要搶皇位,甚至可能都不知道王融的具體操作。可架不住新皇帝蕭昭業心裡有鬼啊。這蕭昭業本來就有點“疑心病晚期”,登基前就怕蕭子良聲望太高搶他位置,現在出了王融這檔子事,更是把蕭子良當成了“頭牌潛在威脅”。
從那以後,蕭子良的日子就開啟了“步步驚心”模式。以前他還能自由出入宮廷,跟皇帝嘮嘮嗑,現在每次進宮,身後都跟著好幾個“觀光團”——其實就是皇帝派來監視他的人;以前他府上天天門庭若市,文人武將都願意來串門,現在大家都跟避瘟神似的,生怕跟他走太近,被皇帝記恨;就連他自己家裡人,說話都得壓低聲音,生怕哪句話傳出去,被人斷章取義當成“謀反證據”。
蕭子良本來就是個心思細膩的人,哪經得住這麼折騰?白天擔心皇帝會不會突然下旨把他關起來,晚上睡不著覺,總覺得窗外有人偷聽。以前他還喜歡跟門客下棋作詩,現在連書都看不進去,動不動就唉聲歎氣,飯也吃不下,人一天天瘦下去,原本紅光滿麵的臉,沒幾個月就變得蠟黃蠟黃的,跟換了個人似的。
身邊的侍從看他這樣,勸他出去散散心,比如去郊外的彆墅住幾天,或者找老朋友聊聊天。可蕭子良搖搖頭說:“現在陛下疑心這麼重,我要是敢隨便出門,指不定又會被人說我在私下聯絡什麼人。再說,那些老朋友現在躲我還來不及,哪敢來見我?”
有一次,宮裡傳來消息,說皇帝要召他進宮議事。蕭子良嚇得一宿沒合眼,第二天進宮前,甚至跟家人交代了“後事”,生怕這一去就回不來了。結果到了宮裡,皇帝就跟他聊了幾句關於賑災的小事,沒提半句之前的事。可就算這樣,蕭子良回來後還是大病一場,覺得皇帝這是“暴風雨前的寧靜”,肯定還在暗中觀察他。
就這麼在“憂思套餐”裡泡了大半年,蕭子良的身體徹底垮了。有一天早上,侍從發現他躺在床上,呼吸微弱,趕緊請太醫來看,可太醫診完脈後,搖搖頭說:“王爺這是長期憂懼,氣血鬱結,心脈已斷,回天乏術了。”沒過多久,蕭子良就咽了氣,死的時候才三十五歲,正是年富力強的時候。
而另一邊,鬱林王蕭昭業聽說蕭子良死了,那反應跟撿了寶似的,當場就笑出了聲,還跟身邊的太監說:“這下好了,再也沒人能跟我搶位置了!”甚至還特意擺了桌酒慶祝,完全沒把這位叔叔的死當回事。
司馬光說
王融這小子,趁國家有危難就想投機取巧,妄圖換掉皇位繼承人,這種人就是典型的“輕躁之士”——本事沒多大,野心比天還大。蕭子良雖然一直以忠誠謹慎自居,可最後還是因為王融的貪念,落得個憂懼而死的下場。所以啊,做人一定要遠離那些急功近利、心術不正的人,不然哪天被他們連累了,都不知道怎麼回事。
作者說
其實蕭子良的悲劇,不全是王融的鍋,也有他自己“太把猜忌當回事”的原因。他明明沒做錯什麼,卻因為皇帝的一點疑心,就把自己困在“自我折磨”的牢籠裡。換個角度想,要是他能放寬心,該乾嘛乾嘛——該賑災就去賑災,該和文人聊天就聊天,用實際行動證明自己沒野心,說不定鬱林王的疑心還會慢慢消散。畢竟,皇帝再多疑,也不會平白無故除掉一個有才乾又聽話的王爺。
而且這事兒也能看出,古代皇室的“親情”有多脆弱。明明是叔侄,卻因為一個皇位,搞得一個憂懼而死,一個暗自竊喜。比起普通百姓家的家長裡短,皇室的日子看似風光,其實處處是坑,連好好活著都得小心翼翼。
本章金句
猜忌就像心裡的雜草,你越盯著它怕它長,它越能把你的心纏得喘不過氣。
如果你是文中的主人公竟陵王蕭子良,在被鬱林王猜忌後,你會怎麼選擇?是像他一樣終日憂慮,還是會想彆的辦法化解危機?快來說說你的看法吧!
喜歡人間清醒:資治通鑒智慧請大家收藏:()人間清醒:資治通鑒智慧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