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太和二十三年的深秋,穀塘原的風裹著寒意,刮得隨行隊伍的旌旗“嘩啦啦”響。一輛裝飾簡樸卻戒備森嚴的馬車裡,孝文帝拓跋宏躺在鋪著厚棉墊的榻上,臉色比車外的枯草還要蒼白。他剛從與南齊交戰的前線撤下來,一路北返,病情卻一天比一天重,連說話都得喘上好幾口氣——這位一生都在推行漢化、四處征戰的皇帝,知道自己怕是撐不了多久了。
車簾被輕輕掀開,司徒元勰躬身走了進來。他是孝文帝的弟弟,也是最信任的大臣,這些天一直守在車外,連眼都沒敢多合。孝文帝看到他,勉強抬手示意他坐下,聲音輕得像羽毛:“元勰啊,我有話跟你說……趁現在還有力氣。”
元勰心裡一緊,趕緊湊到榻邊:“陛下您慢點說,臣聽著呢。”
“後宮的事……你也知道。”孝文帝咳了兩聲,眼神沉了下來,“馮皇後那婦人,失德失節,還敢咒我,我若留她,日後必成禍患。等我走了,你找個機會賜她自儘,記得按皇後的禮節安葬——畢竟是馮家的女兒,彆讓馮家太難堪,也彆讓皇家的醜事傳出去。”
這話聽得元勰心裡咯噔一下。他知道馮皇後的所作所為,也明白孝文帝的顧慮——馮家世世代代都是北魏的重臣,要是處置得太張揚,怕是會引發朝堂動蕩。可賜皇後自儘,又要保體麵,這事辦起來得格外小心。他連忙點頭:“臣記住了,定不辜負陛下所托。”
孝文帝又喘了口氣,目光落到車窗外連綿的田野上,語氣裡多了幾分擔憂:“還有社稷的事。太子才十歲,什麼都不懂,如今南齊還在邊境虎視眈眈,朝中也有不少人盯著皇位,我放心不下。”他轉頭看向元勰,眼神裡滿是期盼,“你是我最信任的弟弟,也是最有能力的人。我想讓你效仿霍光輔漢、諸葛亮輔蜀,幫太子穩住江山,等他長大了,再把權力交給他。”
沒成想元勰“撲通”一聲跪了下來,頭埋得低低的:“陛下,臣萬萬不敢領命!您忘了周公輔政的事嗎?周公是成王的叔父,忠心耿耿,可還是有人說他想篡位,直到後來還政成王,流言才平息。臣是您的弟弟,這些年又一直跟著您處理朝政,要是再當輔政大臣,手裡權力太大,難免會有人猜疑——到時候不光臣會遭禍,還會連累太子,毀了您辛苦打下的江山啊!”
他說得情真意切,眼眶都紅了。孝文帝看著他,沉默了好一會兒,才緩緩點頭:“是我考慮不周了。你性子素來低調,不想卷入紛爭,我不該勉強你。”他掙紮著伸出手,讓太監拿來紙筆,顫抖著寫下一道手詔,“你拿著這個,等太子即位後,把它交給太子。詔書上寫著,日後你若想辭官歸隱,太子必須答應,誰也不能攔著你——就當是我給你的承諾,讓你能安心。”
元勰接過手詔,指尖都在發抖,哽咽著說:“謝陛下體諒……臣就算不當輔政,也會拚儘全力護太子、護社稷。”
沒過幾天,馬車行到穀塘原深處,孝文帝在睡夢中溘然長逝。元勰強忍著悲痛,立刻找來任城王元澄——元澄是朝中老臣,辦事沉穩,也是孝文帝信任的人。兩人躲在馬車上商量對策,元澄皺著眉說:“現在還不能發喪!陳顯達帶著南齊的殘兵還在附近,要是讓他們知道陛下駕崩了,肯定會趁機來偷襲;而且朝中那些心懷鬼胎的人,要是聽到消息,指不定會鬨出什麼亂子。”
元勰也正有此意:“沒錯!咱們得先瞞著,就當陛下還活著。每天該送湯藥送湯藥,該傳旨傳旨,一切都跟平常一樣,等咱們到了宛城,離邊境遠了,再正式發喪入殮。”
接下來的幾天,這支隊伍變得格外“安靜”。太監每天按時到孝文帝的馬車前“請安”,還會捧著空碗出來,跟外麵的人說“陛下今天喝了半碗湯藥,氣色好了些”;元勰和元澄則像往常一樣處理公務,時不時還會“進馬車請示陛下”,出來後再宣布“陛下的旨意”。隨行的士兵和官員們雖然覺得氣氛有點怪,可沒人敢多問——畢竟皇帝病重,行事低調也正常。
直到幾天後,隊伍抵達宛城,城門一關,元勰和元澄才敢讓人把孝文帝的遺體從馬車上抬下來,找了一口上好的棺木入殮。接著,他們才正式對外宣布孝文帝駕崩的消息,擁立太子元恪即位,還下了一道大赦天下的詔書,穩定人心。
消息傳到洛陽,朝堂上下雖然悲痛,卻沒出現太大的動蕩;邊境的陳顯達聽說孝文帝已死,本想趁機進攻,可看到北魏新君即位後秩序井然,知道無機可乘,隻好帶著殘兵退回了南齊。元勰站在孝文帝的靈前,看著那道還沒來得及交給太子的手詔,心裡百感交集——陛下臨終前的安排,每一步都算到了,就是為了讓這個國家能安穩過渡啊。
司馬光說
《資治通鑒》記孝文帝托孤之事,儘顯其治國之遠見與用人之權衡。處置馮後,既除禍患又保體麵,是為“顧全大局”;托孤元勰卻不勉強其輔政,是為“體諒人心”;秘不發喪以穩局勢,是為“審時度勢”。孝文帝一生推行漢化,革故鼎新,臨終前仍為社稷殫精竭慮,其心可昭日月。然太子年幼,輔政之臣雖忠,終難抵日後權臣專權之禍,此亦為北魏衰亡埋下伏筆,足以為後世君主戒。
作者說
孝文帝的“最後安排”,乍看是一場“臨終托孤”,細想卻藏著極高的“管理智慧”。他處置馮皇後時,既沒因私怨趕儘殺絕,也沒因顧全顏麵姑息養奸,而是用“賜死+皇後禮葬”的方式,在“除禍”與“維穩”之間找了個完美平衡點——這像極了今天職場裡,處理犯錯的核心員工時,既要依規處置以正風氣,又要顧及團隊情緒和外部影響的智慧。而他對元勰的態度更耐人尋味:明知元勰有能力,卻不強迫他輔政,還特意寫手詔保他日後能全身而退,這其實是看透了“權力是把雙刃劍”——再好的關係,一旦被權力裹挾,也可能生出嫌隙。最妙的是“秘不發喪”的計謀,沒有急著宣布死訊,而是先穩住局勢,這告訴我們:遇到突發危機時,“沉住氣”比“急著表態”更重要,有時候“慢一步”反而能避免更大的亂子。
本章金句
智者臨終謀全局,不逞一時之快,不貪一時之利;賢者處世懂進退,不戀權位之重,不避責任之艱。
如果你是文中的元勰,麵對孝文帝托孤輔政的請求,你會選擇接受輔政重任,還是像元勰一樣懇請推辭?快來說說您的高論吧!
喜歡人間清醒:資治通鑒智慧請大家收藏:()人間清醒:資治通鑒智慧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