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齊永元三年那場兵荒馬亂剛過,建康城的皇宮還飄著前朝的舊塵,新登基的梁武帝蕭衍就叫人傳了消息——讓南齊的南康侯蕭子恪、祁陽侯蕭子範兄弟倆進宮。
這消息傳到蕭子恪兄弟耳朵裡時,倆人正坐在自家老宅的堂屋裡,手裡的茶盞都涼透了。要知道,改朝換代這事兒,曆來是“一姓興,一姓亡”,前朝宗室哪有好下場?想當年宋孝武帝上台,看自家兄弟不順眼,今天猜忌這個要謀反,明天懷疑那個藏兵器,沒幾年就殺得宗室裡能喘氣的都沒幾個,結果呢?自己死後沒多少年,劉家天下還不是照樣給人端了?如今換了蕭衍當皇帝,雖說都姓蕭,但畢竟是旁支奪權,真要算起舊賬,他們兄弟倆這條小命,怕是連建康城的城門都出不去。
倆人磨磨蹭蹭走到宮門口,連台階都不敢快走,直到內侍引著進了殿,抬頭看見蕭衍坐在龍椅上,沒穿那套晃眼的龍袍,就穿了件素色的常服,手裡還捏著串佛珠,這才稍微鬆了口氣——至少看起來不像要立刻動刀子的樣子。
蕭衍見他倆站在底下直打顫,先開口打破了沉默:“你倆彆跟這兒杵著跟個木頭似的,過來坐。我叫你們來,不是要查你們家從前的舊賬,就是想跟你們說句掏心窩子的話。”
蕭子恪趕緊拱手:“陛下有話儘管吩咐,臣等萬死不辭。”這話一出口,自己都覺得虛——誰知道“吩咐”是讓他們去乾活,還是讓他們去領死?
蕭衍倒笑了,指了指殿外的太陽:“你看這天下,就跟這太陽似的,誰都想舉著,但不是誰都舉得動。它是公器,不是誰家後院的菜地,想搶就能搶的。當年項羽多厲害?力能扛鼎,帶兵打仗跟砍瓜切菜似的,結果呢?還不是讓劉邦逼得烏江自刎?為啥?因為他光有蠻力,沒那個天命,硬要搶不屬於自己的東西,最後隻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他頓了頓,又提起宋孝武帝:“你們也知道,當年宋孝武皇帝待自家兄弟,那叫一個‘上心’——今天查這個的府庫,明天搜那個的書房,總覺得彆人要搶他的位子。結果呢?殺了一堆兄弟,得罪了一圈宗室,最後禍患還是沒躲過去,劉家的江山該丟還是丟了。這事兒就跟種地似的,你光想著把地裡的雜草拔乾淨,卻忘了給莊稼施肥,最後地裡照樣長不出好糧食。”
這話聽得蕭子恪兄弟倆心裡直打鼓,不知道蕭衍到底想說啥——是要警告他們彆學宋孝武帝的兄弟搞謀反,還是要學宋孝武帝搞清洗?
沒等他倆琢磨明白,蕭衍又接著說:“我當年起兵,可不是從你們這些正經宗室手裡搶的天下。你們想想,南齊末年,齊明帝蕭鸞乾的那些事——殺先帝的兒子,屠宗室的子弟,把好好的蕭家天下折騰得烏煙瘴氣,老百姓都快沒活路了。我是從他那支手裡把天下接過來的,說到底,是幫蕭家收拾爛攤子,不是跟你們搶飯碗。”
說到這兒,他往前探了探身子,語氣也沉了些:“曆來改朝換代,新皇帝都愛搞‘斬草除根’,覺得前朝宗室留著就是隱患。但我不這麼想——你們是蕭家的人,身上流的是蕭家的血,隻要你們沒想著謀反作亂,安安穩穩過日子,我為啥要殺你們?殺了你們,天下人該說我容不下自家親戚,傳出去也不好聽。再說了,你們兄弟倆,還有家裡的其他子弟,不少人都有真本事,讓你們在家閒著,不是浪費人才嗎?”
這話一出,蕭子恪兄弟倆都愣住了——活了這麼大,還是頭回見新皇帝勸前朝宗室彆“有外心”,還主動提讓他們當官。蕭子恪趕緊起身磕頭:“陛下如此寬宏大量,臣等感激涕零,若陛下不棄,臣等願為梁朝效力,絕無二心!”
蕭衍笑著擺手:“起來吧,彆動不動就磕頭。我要的就是你們這句話。往後你們在朝裡當官,該乾啥乾啥,有本事就往上走,沒本事就好好當差,隻要不犯大錯,我保你們安穩。”
後來的事兒,還真如蕭衍所說。蕭子恪兄弟倆先是被安排了清閒的官職,後來因為做事踏實,又慢慢被提拔;家裡的其他十四位兄弟,也陸續被召進朝廷,有的去了地方當郡守,有的留在京城管文書,還有幾個因為精通經史,被派去太學當老師。
這十六兄弟裡,蕭子恪後來官至吳郡太守,在任上把地方治理得井井有條,老百姓還給他立了生祠;蕭子範擅長寫文章,朝廷裡不少重要的詔書都出自他手,連蕭衍看了都誇他“文筆有古風”;還有個叫蕭子顯的弟弟,更是厲害,不僅官做得大,還寫了本《南齊書》,成了後世研究南齊曆史的重要史料。這十六個人,沒一個因為“前朝宗室”的身份遭難,最後都壽終正寢,有的甚至活到了七八十歲,在那個年代算是少見的高壽了。
說起來,蕭衍這招也夠聰明的——他不殺前朝宗室,既博得了“寬宏大量”的名聲,讓天下人覺得他是個明君,又把這些有本事的人收歸己用,既消除了隱患,又給朝廷添了幫手,可謂一舉兩得。要是換成彆的皇帝,說不定早就把這些宗室要麼流放要麼賜死,最後落得個“暴君”的名聲,還白白浪費了人才。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司馬光說
昔者梁武帝受禪於齊,待南齊宗室子恪兄弟十六人,不循前朝屠戮之例,反授以官爵,任其才而用之,終使諸人皆得善終,且多有建樹。夫天下之得,在德不在力,在仁不在暴。武帝知“斬草除根”非長久之計,而以恩信結宗室之心,既安內,又收才,此其所以能保梁朝初年之穩也。然觀其晚年,溺於佛法,疏於政事,終致侯景之亂,社稷傾覆,亦可見“仁政”之外,更需“勤政”相佐,否則縱有初年之智,亦難守長久之業。
作者說
蕭衍對待前朝宗室的選擇,跳出了“改朝換代必屠宗室”的曆史慣性,這背後藏著一種“反向博弈”的智慧——他沒有把宗室當成“必須清除的威脅”,而是當成“可以爭取的資源”。在古代皇權邏輯裡,“安全感”往往來自“控製與消滅”,但蕭衍卻用“信任與任用”換來了更穩固的安全感:宗室有了官做,就有了生計和尊嚴,自然不會想著謀反;朝廷有了宗室的助力,也少了一份內部動蕩的風險,還能借宗室的聲望安撫天下人心。
更有意思的是,這種選擇打破了“血統決定立場”的偏見——很多人覺得前朝宗室必然心懷怨恨,但蕭衍卻看到了“人求安穩”的本質:對大多數人來說,與其冒著殺頭的風險謀逆,不如在新朝裡安安穩穩過日子、憑本事吃飯。蕭衍的高明之處,就在於他沒有用“皇帝的權威”去壓製宗室,而是用“人的需求”去拉攏宗室,最終實現了“皇帝安心、宗室安穩、朝廷安穩”的三贏。這種以“人性”為出發點的治理智慧,哪怕放在今天看,也值得琢磨。
本章金句:與其用刀劍消除隱患,不如用信任化解隔閡——真正的穩固,從不是消滅異己,而是讓異己成為同伴。
喜歡人間清醒:資治通鑒智慧請大家收藏:()人間清醒:資治通鑒智慧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