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年頭,腦子一熱闖大禍的人可真不少,南朝陳那會的陳寶應,就是典型的“衝動型選手”。這位老兄手握幾個郡的地盤,本該安安分分當他的“土皇帝”,卻偏偏腦子一抽,跟反叛朝廷的周迪勾肩搭背,一副要搞大事的架勢。可他沒料到,自己手下有個叫虞寄的謀士,硬是憑著一支筆,寫下了一封“奪命勸退信”,上演了一出驚心動魄的“筆尖博弈”。
要說這陳寶應,早年也算是個人物,趁著亂世打拚出一片天地,被朝廷冊封為侯,風光無限。可這人一得意就容易飄,周迪一煽風點火,說什麼“一起割據稱王,快活似神仙”,他就暈了頭,把朝廷的恩寵拋到九霄雲外,一門心思跟著叛軍混。這可急壞了虞寄,他跟陳寶應也算有交情,實在不忍心看著老友往火坑裡跳,思來想去,決定寫一封長信,把厲害關係掰扯清楚。
這封信可不一般,虞寄一口氣列了十件事,件件戳中要害,堪稱古代版“勸退指南”。開篇第一句,他就沒客氣:“您老兄能有今天,可不是靠耍橫得來的,那是朝廷給的福氣,天命所歸!”接著就舉例,當年王琳、侯瑱多牛啊,兵強馬壯,號稱“打遍天下無敵手”,結果呢?跟朝廷作對,沒幾天就被收拾得服服帖帖,連骨頭都不剩。“您跟他們比,還差著好幾個檔次呢,這不是雞蛋碰石頭嗎?”
虞寄還特意分析了國際形勢,那會兒北周和北齊正忙著“搞外交”,睦鄰友好,沒人有空搭理南方的小打小鬨。“您想割據稱雄,連個外援都找不到,純屬孤軍奮戰,這不是自尋死路?”他又提到陳寶應的盟友留異,那家夥屢戰屢敗,手下的將帥要麼是酒囊飯袋,要麼是見風使舵的小人,“跟著這樣的人混,早晚被坑死!”
最有意思的是,虞寄還算了一筆“民心賬”。他說,老百姓常年打仗,早就厭透了戰亂,家家戶戶都想過安穩日子,誰願意跟著你瞎折騰?“您就靠那幾個郡的地盤,想對抗整個朝廷,彆說士兵不願意,老百姓都得戳你脊梁骨!”為了讓陳寶應清醒,虞寄還打了個比方:“這就像拿鋤頭跟寶劍打架,拿雞蛋跟石頭硬碰,您覺得能贏嗎?”
信寫完,虞寄派人送了過去,心裡也沒底,畢竟陳寶應現在正熱血上頭。果然,陳寶應看完信,氣得吹胡子瞪眼,把信摔在地上,大罵虞寄“胳膊肘往外拐”,當即就要派人把虞寄抓來問罪。手下人趕緊勸:“大人,虞寄在咱們這兒威望極高,老百姓都服他,您要是殺了他,恐怕會引起民憤啊!”陳寶應一想,也是,自己現在還得靠民心撐著,隻好暫時壓下火氣,把虞寄軟禁起來,算是給了個台階。
其實虞寄早就料到陳寶應會生氣,他之所以敢這麼寫,就是摸準了陳寶應的軟肋——表麵囂張,實則內心沒底。後來的事兒也印證了虞寄的判斷,沒過多久,朝廷派大軍南下,留異率先被剿滅,周迪也成了喪家之犬,陳寶應孤立無援,最終兵敗被俘,落得個身首異處的下場。而虞寄因為提前勸諫,又有民望,朝廷不僅沒治他的罪,還封了他官職,算是善終。
司馬光說
夫智者,能審時度勢,明辨利害。虞寄之於陳寶應,可謂忠矣。明知其驕縱難諫,仍冒死上書,十事之言,字字珠璣,皆切中要害。陳寶應若能聽其言,幡然悔悟,何至於身敗名裂?蓋人一旦被貪欲蒙蔽,便如盲人瞎馬,誤入歧途而不自知。故曰:“兼聽則明,偏信則暗”,信哉!
作者說
虞寄的這封勸諫信,堪稱“逆耳忠言”的典範。他沒有一味迎合,也沒有故作高深,而是用最通俗的道理、最實在的例子,把利弊擺得明明白白。這背後,不僅是智慧,更是勇氣——在權力麵前,敢於說真話,才是真正的謀士。更值得深思的是,很多人失敗,並非能力不足,而是被“僥幸心理”和“貪欲”衝昏了頭腦。陳寶應總覺得自己能“賭一把”,卻忘了“大勢不可逆,民心不可違”。生活中,我們也常犯這樣的錯:明知有些事不可為,卻偏要逞強;明知有些人不可交,卻偏要糾纏。其實,學會“及時止損”,懂得“審時度勢”,才是人生的大智慧。
本章金句:逆勢而為如逆水行舟,拚儘全力未必前進;順勢而為似順水推波,事半功倍終達彼岸。
喜歡人間清醒:資治通鑒智慧請大家收藏:()人間清醒:資治通鑒智慧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