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陳這出曆史大戲,劇情跌宕起伏堪比追劇,尤其是陳高祖陳霸先死後的皇位傳承與權力爭奪,簡直是“神仙打架”,看得人眼花繚亂。要說這其中最會“搞事情”也最會“抓機會”的,當屬陳文帝陳蒨的弟弟——陳頊。他從一個差點被排擠出局的王爺,一路逆襲成掌控朝政的權臣,這波操作,不服不行。
故事得從陳霸先說起。這位陳高祖也是個狠角色,白手起家建立陳朝,可偏偏命運開了個大玩笑——他的寶貝太子陳昌,在戰亂中被西魏擄走,成了“人質vip”,長期在北方“做客”。陳霸先一病不起時,太子還在北方吃麵條,壓根回不來。當時南朝局勢亂得像一鍋粥,北邊有強敵虎視眈眈,內部人心惶惶,朝臣們急得團團轉:“國不可一日無君啊!”思來想去,大家一致認為,陳霸先的侄子陳蒨靠譜——既有賢名,手裡還握著兵權,於是就把他推上了皇位,也就是陳文帝。
可誰能想到,陳蒨剛坐穩龍椅,北方那邊突然“發善心”,把太子陳昌給送回來了。這一下可熱鬨了,陳昌心裡憋屈啊:“我才是正經太子,憑啥讓我叔坐了我的位置?”他一路上就放狠話,意思是回來就要奪權。陳蒨心裡也犯嘀咕,但木已成舟,自己的帝位已經穩固,陳昌回來沒幾天,就“意外”落水去世了。這事說得不明不白,但陳蒨的統治總算是穩了下來。
陳蒨當了皇帝,自然沒忘了自己的弟弟陳頊,給了他高官厚祿,讓他風光無限。可陳頊這人,權勢一大,手下就有人開始“飄”了。他的下屬鮑僧叡,仗著陳頊的勢力,在京城橫行霸道,簡直是“街溜子”附體,搶地盤、欺負百姓,無惡不作。大臣們敢怒不敢言,畢竟背後是皇弟撐腰。
就在這時,一個硬骨頭站了出來——禦史中丞徐陵。這徐陵是出了名的“鐵麵無私”,眼裡揉不得沙子。他早就看鮑僧叡不順眼,更看不慣陳頊縱容下屬。更關鍵的是,陳文帝也覺得弟弟權勢太大,得敲打敲打,就暗中給徐陵使了個眼色。徐陵心領神會,立馬寫了一封彈劾奏章,把鮑僧叡的罪行羅列得清清楚楚,順帶還把陳頊的“監管不力”給點了出來。
上朝那天,徐陵手持奏版,在大殿上慷慨激昂地宣讀奏章。當時陳頊正站在殿上侍候文帝,越聽越緊張,臉“唰”地一下就白了,冷汗順著脊梁骨往下淌,手裡的玉笏都快捏不住了。徐陵讀完,當場叫殿中禦史:“把陳頊給我領下殿去,聽候發落!”陳頊嚇得腿都軟了,隻能乖乖聽話。陳文帝見狀,順水推舟,免去了陳頊侍中、中書監的官職,算是給了他一個教訓。經此一事,滿朝文武都對徐陵肅然起敬,再也沒人敢輕易放肆。
本以為陳頊會就此收斂,沒想到這隻是他權力之路的“小插曲”。陳文帝病逝後,遺詔讓劉師知、陳頊、到仲舉三人共同輔佐年幼的兒子陳伯宗後被廢,即陳廢帝)。這劉師知是個“野心家”,見陳頊權勢日盛,心裡嫉妒得發狂,總想著把他踢出局。他拉上王暹等人,密謀策劃,還讓東宮通事舍人殷不佞假傳聖旨,讓陳頊返回東府,遠離尚書省這個權力中心。
陳頊一開始還真信了,收拾行李準備走人。關鍵時刻,他的中記室毛喜站了出來,一把拉住他:“王爺,您傻啊!這明顯是奸人詭計!您一旦離開尚書省,就會被他們牢牢牽製,到時候想做個富家翁都難,就像當年的曹爽一樣,下場淒慘啊!”陳頊一聽,如夢初醒,冷汗直流:“多虧先生提醒,不然我就栽了!”
他立刻改變主意,謊稱自己生病,把劉師知請來“探病”。劉師知一來,陳頊就拉著他東拉西扯,拖延時間。同時,他派毛喜火速去稟告太後和皇帝陳伯宗後被廢,即陳廢帝),一問才知道,壓根就沒有什麼“讓陳頊返回東府”的聖旨。真相大白,陳頊立馬翻臉,下令把劉師知關押起來,隨後賜死。到仲舉被免職,王暹也被處死。經此一役,陳頊徹底掌控了朝政,成為陳朝實際的“當家人”。
司馬光說
夫權柄之爭,向來凶險。陳頊之逆襲,雖有僥幸,然亦賴毛喜之智與自身之決斷。劉師知嫉賢妒能,陰謀詭計,終致身敗名裂,可謂咎由自取。陳文帝之默許徐陵彈劾,意在製衡;陳頊之隱忍而後發,意在奪權。亂世之中,權力更迭如走馬燈,唯有審時度勢、慧眼識珠者,方能立於不敗之地。故曰:“兼聽則明,偏信則暗”,信矣!
作者說
陳頊的掌權之路,堪稱“職場逆襲教科書”。他並非一開始就手握絕對優勢,反而多次陷入危機,卻總能憑借“聽得進勸”和“果斷出手”化險為夷。這背後,最難得的是他在關鍵時刻能放下身段,聽從下屬毛喜的建議,沒有剛愎自用。而劉師知的失敗,恰恰是因為他被嫉妒衝昏頭腦,低估了對手,也高估了自己的陰謀。
更值得玩味的是,權力場上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陳文帝敲打陳頊,是為了皇權穩固;陳頊隱忍蟄伏,是為了等待時機。這像極了現實中的很多場景,有人為了利益勾心鬥角,有人為了目標默默積蓄力量。但說到底,陰謀終究敵不過實力與智慧,唯有腳踏實地,審時度勢,才能走得更遠。
本章金句:逞一時之快者,終難長久;藏鋒芒而蓄力者,方得始終。
如果你是文中的主人公陳頊,在接到假聖旨準備返回東府時,除了聽從毛喜的建議,你還會有彆的應對之策嗎?快來說說你的想法吧!
喜歡人間清醒:資治通鑒智慧請大家收藏:()人間清醒:資治通鑒智慧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