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末年的北周,朝堂就像個熱鬨的戲台子,各路人物你方唱罷我登場。年幼的靜帝坐在龍椅上,懵懂無知,而他的外公楊堅,卻在一群“神隊友”的助攻下,一步步把北周的江山改成了自己的姓氏,這場“禪讓”大戲,唱得那叫一個“名正言順”,實則滿是權謀與算計。
話說周天元宇文贇死後,留下年僅七歲的兒子宇文闡,也就是周靜帝。國不可一日無主,可這小皇帝連字都認不全,更彆說處理朝政了。楊堅作為皇後楊麗華的父親,本就手握一定兵權,再加上劉昉、鄭譯這兩個“投機分子”的神操作,直接開啟了他的權臣之路。
當時周天元病重,說不出話,劉昉和鄭譯一看機會來了,偷偷偽造詔書,讓楊堅以皇後之父的身份輔政,總攬朝政大權。楊堅一開始還裝模作樣地推辭,擺出一副“我乃忠臣,豈能覬覦權位”的架勢。劉昉急了,當場懟他:“你要是乾,就趕緊乾;不乾,我就自己來!”楊堅一聽這話,心裡早就樂開了花,表麵上卻還要裝作“盛情難卻”,勉為其難地答應了。就這樣,楊堅堂而皇之地住進了皇宮,開始處理國家大事,小皇帝成了他手裡的傀儡。
可楊堅心裡清楚,北周宗室和鮮卑貴族們根本不服他這個“外戚”。尤其是相州總管尉遲迥,那可是北周的開國功臣,手握重兵,對他專權極為不滿,沒多久就舉兵謀反,打出了“匡複周室”的旗號。楊堅立馬派名將韋孝寬率軍平叛,雙方打得熱火朝天。尉遲迥雖然勇猛,可架不住楊堅這邊兵精糧足,再加上韋孝寬足智多謀,沒幾個月就把叛亂平定了,尉遲迥兵敗自殺。
解決了外部的威脅,楊堅又把矛頭指向了北周的宗室諸王。趙王宇文招、陳王宇文純等幾位王爺,看著楊堅越來越囂張,心裡又怕又恨,暗中謀劃著刺殺楊堅。有一天,宇文招邀請楊堅到家裡赴宴,在府中埋伏了刀斧手,想趁機除掉他。楊堅也是藝高人膽大,帶著幾個隨從就去了。酒過三巡,宇文招假裝請楊堅欣賞佩刀,想趁他拔刀時動手。楊堅身邊的隨從元胄看出了破綻,大聲提醒:“丞相,宮中還有要事,該回去了!”宇文招嗬斥元胄,元胄卻寸步不離地護在楊堅身邊。楊堅趁機起身告辭,剛走出王府,宇文招就派人追殺,可元胄早已備好馬匹,楊堅得以安全脫身。
這次刺殺未遂,楊堅徹底下了狠手。他借口諸王謀反,把趙王宇文招、陳王宇文純等北周宗室幾乎殺了個精光,鮮卑族中的反對力量被一網打儘。從此,朝堂之上再也沒人敢和楊堅叫板,他的權力達到了頂峰。
公元581年,也就是大象三年,楊堅覺得時機成熟了,該上演最後一出“禪讓”大戲了。他先是讓手下的大臣們三番五次上書,勸靜帝禪位,說什麼“楊堅功德蓋世,民心所向,理應登基稱帝”。小皇帝宇文闡懵懵懂懂,在大臣們的“勸說”下,隻好下詔禪位給楊堅。楊堅還假惺惺地推辭了三次,最後才“順應人心”,接受了禪位。
登基那天,楊堅身穿龍袍,頭戴皇冠,在大興城的皇宮裡舉行了隆重的登基大典,改國號為“大隋”,定都大興,他就是隋文帝。北周就此滅亡,一個新的王朝就此誕生。這場禪讓,看似和平,實則是楊堅精心策劃的一場權力交接,從頭到尾都充滿了算計。
司馬光說
楊堅以皇後之父的身份,借矯詔之機輔政,鏟除異己,誅殺宗室,最終篡奪北周江山,建立隋朝,雖有開創統一之業的功績,然其手段未免過於狠辣。夫為臣者,當忠君愛國,楊堅卻背主篡位,殺儘宇文氏諸王,實乃不忠不義之舉。然北周之亡,亦因君主昏庸,宗室無能,權臣當道,非一日之寒。楊堅能平定叛亂,統一北方,為後來的全國統一奠定基礎,亦有其曆史功績,功過是非,留待後人評說。
作者說
楊堅的上位之路,像極了一場精心編排的大戲,有“神隊友”的助攻,有對手的“豬操作”,更有他自己的隱忍與狠辣。他從一個外戚,一步步爬到皇帝的寶座,靠的不僅僅是運氣,更多的是權謀與決斷。在那個亂世,要麼成為刀俎,要麼成為魚肉,楊堅選擇了前者,用鐵血手段清除障礙,最終成就了一番霸業。
但換個角度看,楊堅的成功也離不開時代的機遇。如果周天元沒有早逝,如果靜帝不是年幼,如果北周宗室中有能人與他抗衡,或許曆史就會改寫。這也告訴我們,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在關鍵時刻,隻有果斷出手,才能抓住機遇,成就自己。此外,楊堅雖然手段狠辣,但他建立隋朝後,勵精圖治,開創了“開皇之治”,為中華民族大家庭的統一和發展做出了貢獻,這也讓他的形象多了幾分複雜性。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會遇到各種機遇和挑戰,如何在複雜的環境中保持清醒的頭腦,做出正確的選擇,是每個人都需要學習的課題。
本章金句
權謀鋪路楊堅登帝位,時勢造英雄亦造梟雄。
喜歡人間清醒:資治通鑒智慧請大家收藏:()人間清醒:資治通鑒智慧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