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剛開張那會兒,朝堂上跟開“性格博覽會”似的,各路人物輪番登場。有寧死不低頭的硬骨頭,有會辦實事的聰明人,還有拍板殺皇族的狠角色。今天就聊聊這三位的故事,榮建緒的倔、蘇威的能、李德林的直,湊在一起那叫一個精彩。
先說說榮建緒,這位北平漢子,官拜北周載下大夫,跟楊堅早年可是有過一段“一起扛過槍”的交情,按說關係鐵得很。楊堅那會兒正憋著篡北周的皇位,忙活半天眼看就要“功德圓滿”,突然想起老夥計榮建緒,派人給他捎了句話:“老榮啊,你先彆急著乾活,等我幾天,回頭咱哥倆一起享受榮華富貴,保準你吃香的喝辣的!”
換旁人,聽到這話估計得樂瘋了,這可是抱上未來皇帝大腿的好機會啊!可榮建緒偏不,他聽完使者的話,臉一板,正經得跟塊鐵板似的,懟了回去:“我榮建緒是北周的官,吃的是北周的俸祿,豈能做那苟且之事?你回去告訴楊堅,彆打我的主意!”使者碰了一鼻子灰,灰溜溜地回去複命,楊堅聽了,心裡估計嘀咕:“這老榮,真是個一根筋!”
沒過多久,楊堅就逼著北周靜帝宇文闡禪位,自己當了皇帝,建立了隋朝。登基後,楊堅沒忘了榮建緒,特地把他召進宮裡,笑著問:“老榮啊,當初沒聽我的話,現在看著我當了皇帝,你後悔不?”榮建緒梗著脖子,一點不怵,朗聲說道:“臣想起兩個人,一個是晉朝的徐廣,劉裕篡晉建宋後,他哭著不肯仕宋;另一個是東漢的楊彪,曹丕篡漢後,他始終忠於漢室,不肯為官。臣雖比不上他們,但氣節不敢丟!”
楊堅聽完,愣了愣,估計是沒聽過這倆典故,撓了撓頭,笑著說:“你說的這倆人,我倒是沒聽說過,不過看你這架勢,話裡可不怎麼恭敬啊!”旁邊的大臣都替榮建緒捏了把汗,可楊堅也沒真生氣,畢竟榮建緒的硬骨頭雖不討喜,卻也讓人佩服,最後隻是沒重用他,讓他繼續當自己的小官去了。估計榮建緒每天上班,看著滿朝都是楊堅的親信,心裡還在嘀咕:“我就是餓死,也不跟你們同流合汙!”
再說說蘇威,這位可是個實打實的“明白人”。他是西魏名臣蘇綽的兒子,打小就名聲在外,智商情商雙在線。早年北周晉公宇文護專權,飛揚跋扈,蘇威看著不順眼,又不想跟他同流合汙,乾脆拍屁股走人,跑到山寺裡隱居去了,過起了“采菊東籬下”的日子。
後來楊堅當了丞相,正四處搜羅人才,大臣高熲趕緊推薦蘇威:“丞相,蘇威是個難得的人才,您可得把他請出來!”楊堅一聽,立馬派人去請蘇威。倆人一見麵,聊得那叫一個投機,楊堅越看蘇威越順眼,覺得這小夥子有想法、有本事。隋朝一建立,蘇威就被委以重任。
蘇威一上任,就給楊堅遞了份奏折,核心就倆字:減賦。他說:“老百姓剛經曆戰亂,日子不好過,賦稅徭役得從輕從簡,不然容易出亂子。”楊堅一看,這話說到心坎裡了,當即拍板:“準了!你說怎麼減,就怎麼減!”這下可把老百姓樂壞了,紛紛誇蘇威是個好官。蘇威也因此越來越受楊堅信任,跟高熲一起成了楊堅的左膀右臂,掌管朝政。
還有一次,楊堅不知道為啥,氣衝衝地要殺一個人,滿朝大臣沒人敢勸。蘇威一看,趕緊站出來,硬著頭皮勸諫:“陛下,殺人可不是小事,得三思啊!”楊堅正在氣頭上,瞪了蘇威一眼:“我意已決,不用你多嘴!”蘇威也不氣餒,一直站在旁邊,一副“你不收回成命我就不走”的架勢。楊堅罵了幾句,冷靜下來一想,覺得蘇威說得有道理,於是擺擺手:“行吧,聽你的。”事後,楊堅還特地召見蘇威,笑著說:“多虧有你啊,不然我就犯大錯了!”還賞了他不少金銀財寶。蘇威這波操作,既救了人,又鞏固了自己的地位,可謂一舉兩得。
最後說說楊堅儘滅宇文氏的事,這事可真夠狠的。隋朝建立後,虞慶則覺得北周宇文氏皇族是個隱患,就勸楊堅:“陛下,斬草要除根啊,宇文氏的人留著遲早是禍,不如全殺了!”高熲和楊惠也跟著附和:“對啊陛下,虞大人說得有道理,不能留下後患!”滿朝大臣,就李德林一個人站出來反對:“陛下,宇文氏皇族人數眾多,大多是無辜之人,怎能全部處死?這不符合天道啊!”
楊堅一聽,火就上來了,指著李德林罵:“你就是個書生,懂什麼治國之道!宇文氏是前朝皇族,留著他們,萬一有人借機謀反,怎麼辦?”李德林還想爭辯,楊堅直接甩袖子走了,留下李德林站在原地,尷尬得不行。
沒過多久,楊堅就下了命令,北周太祖宇文泰的孫子譙公宇文乾惲、冀公宇文絢,閔帝之子紀公宇文湜等一眾宇文氏皇族,不管老幼,全被處死,一時間血流成河。而李德林,也因為這事徹底得罪了楊堅,仕途一路受阻,一輩子都沒得到晉升,真是冤得慌。估計李德林後來每次想起這事,都得歎氣:“我這張嘴,真是說話不管用啊!”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司馬光說
夫亂世之中,氣節與智謀皆為難得。榮建緒堅守臣節,不屈於強權,雖不獲重用,其誌可嘉;蘇威懷濟世之才,勸減賦役,直言敢諫,實為社稷之幸;李德林秉持仁心,反對濫殺,雖遭貶斥,其德可頌。然楊堅儘滅宇文氏,雖為鞏固皇權,卻失之殘暴,非明君之舉也。蓋為政者,當兼濟氣節、智謀與仁心,方能長治久安。
作者說
榮建緒、蘇威、李德林,三人恰似隋朝初立的三麵鏡子。榮建緒的“倔”,是亂世中知識分子的氣節堅守,他用看似“不合時宜”的固執,守住了為人臣的底線,這種“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勇氣,在功利的世界裡格外珍貴。蘇威的“能”,是實用主義的智慧,他懂得在其位謀其政,用減賦役、敢勸諫的實際行動,為百姓謀福祉,也為自己贏得了信任,這種“順勢而為辦實事”的態度,正是亂世所需的治理能力。
而李德林的“直”,則是理想主義的悲哀。他的反對並非沒有道理,卻忽略了皇權更迭的殘酷現實,最終淪為朝堂鬥爭的犧牲品。這三人的命運告訴我們:氣節是骨,智謀是翼,仁心是魂。沒有骨的智謀是投機,沒有翼的氣節是迂腐,沒有魂的強權是暴政。隋朝的興盛與後來的危機,早已在這三人的命運軌跡中埋下了伏筆。
本章金句
氣節為骨智為翼,仁心藏魂方長久。
如果你是文中的主人公,麵對楊堅的富貴邀約,你會像榮建緒一樣堅守氣節,還是會選擇順勢而為?如果你是李德林,在楊堅盛怒之下,你會繼續據理力爭,還是會選擇沉默自保呢?快來留言說說你的想法吧!
喜歡人間清醒:資治通鑒智慧請大家收藏:()人間清醒:資治通鑒智慧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