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業年間的隋朝,日子過得那叫一個雞飛狗跳。隋煬帝一門心思往外折騰,又是征高麗又是修運河,把天下百姓折騰得苦不堪言。這不,各地的盜賊跟雨後春筍似的冒了出來,今天你占個縣城,明天他搶個糧倉,搞得地方官府焦頭爛額。就在這亂糟糟的時局裡,兩對“冤家”輪番登場,一邊是驍勇善戰的猛將組合,一邊是花樣百出的反賊團夥,上演了一幕幕讓人啼笑皆非又驚心動魄的大戲。
先說說那對堪稱“隋末最佳拍檔”的猛將——張須陀和羅士信。相信很多人都聽過單田芳老先生的評書《隋唐演義》,裡麵有個少年猛將,傻英雄羅士信,他可以“力拔牛牯”“飛石打將”,這個羅士信就是以本文真實的羅士信為藍本,強化了“傻英雄”形象和傳奇情節,更具戲劇張力。
話說張須陀時任齊郡郡丞,這人可不是一般的厲害,不僅打仗勇猛,還特彆會籠絡人心。齊郡在他的治理下,老百姓日子相對安穩,所以打起仗來,大家夥兒都願意跟著他賣命。當時齊郡一帶最有名的賊頭是王薄,這小子仗著自己有點武力,糾集了一群亡命之徒,在泰山附近占山為王,到處劫掠,官府多次圍剿都沒能把他怎麼樣。
張須陀一出手,就知道有沒有。他摸清了王薄的活動規律,趁著夜色,帶著大軍悄悄地摸到了泰山腳下。王薄正帶著手下兄弟們大碗喝酒、大塊吃肉,慶祝最近的“豐收”,壓根沒料到隋軍會突然殺到。張須陀一聲令下,士兵們如狼似虎地衝了上去,賊軍瞬間亂作一團,哭爹喊娘地四處逃竄。王薄好不容易才帶著殘兵敗將殺出重圍,心裡把張須陀恨得牙癢癢。
可王薄這小子賊心不死,又聯合了孫宣雅等幾個賊頭,湊了一支更龐大的隊伍,想找張須陀報仇。結果呢?每次都被張須陀打得落花流水,到最後,王薄一聽到“張須陀”三個字,腿都打哆嗦。而讓王薄等人更崩潰的是,張須陀身邊還跟著一個“小煞星”——羅士信。
羅士信是曆城人,參軍的時候才十四歲,擱現在還是個初中生呢。可彆小瞧這孩子,天生就是打仗的料,力氣大得驚人,舞起長矛來虎虎生風。有一次,張須陀率軍在濰水畔與賊軍對峙,羅士信見賊軍陣前耀武揚威,心裡憋不住勁了,二話不說,翻身上馬,直奔賊軍陣中。
賊軍們見衝過來一個毛頭小子,都沒當回事,還嘲笑他“乳臭未乾,也敢上戰場”。結果羅士信手起矛落,瞬間就斬殺了好幾名賊兵。更絕的是,他把一顆賊兵的腦袋割下來,往空中一扔,然後手握長矛,精準地把腦袋串在矛尖上,騎著馬在賊軍陣前慢悠悠地巡了一圈。這波操作直接把賊軍們嚇得魂飛魄散,一個個瞪大了眼睛,沒人敢上前半步。
張須陀一看機會來了,立刻率領大軍發起進攻,賊軍本來就被羅士信嚇破了膽,根本抵擋不住,大敗而逃。羅士信還有個特彆的習慣,每殺一個敵人,就會割下對方的鼻子,戰後用來清點戰功。這習慣雖然有點“重口”,但在當時卻是最直接有效的驗功方式,張須陀對他讚賞有加,每次打仗都把他帶在身邊。
從此,隋軍陣營裡就多了一對“黃金搭檔”:張須陀身先士卒,衝鋒陷陣;羅士信緊隨其後,所向披靡。兩人配合默契,打了一場又一場勝仗,名氣越來越大。隋煬帝在遼東打仗的時候,聽說了他們的事跡,特意派人到齊郡慰問,還讓人畫下他們作戰的場麵,帶回宮裡欣賞,嘴裡不停地誇讚:“真是虎將啊!”
這邊猛將組合在戰場上風生水起,那邊反賊隊伍也沒閒著,其中鬨得最凶的就是楊玄感。楊玄感是禮部尚書,出身名門望族,他老爹楊素是隋朝的開國功臣。這小子長得高大魁梧,驍勇善戰,還特彆喜歡結交朋友,身邊聚集了一群失意的官員和貴族子弟。
當時隋煬帝治國無方,朝政混亂,又對楊家這樣的大家族猜忌重重,楊玄感心裡早就不滿了,暗中盤算著要造反。機會終於來了,隋煬帝第二次征伐高麗,讓楊玄感在黎陽督運軍糧。楊玄感一看,這可是天賜良機,立刻動起了歪心思,故意拖延漕運,把軍糧扣在手裡,想讓渡遼的隋軍斷糧挨餓。
同時,他還派人偷偷召回了在遼東跟隨隋煬帝的弟弟楊玄縱和楊萬石,一家人要聯手乾一番“大事業”。大業九年六月,楊玄感在黎陽正式起兵造反。為了師出有名,他謊稱要討伐水軍將領來護兒,緊閉黎陽城門,在城裡強行征召男丁入伍,還設置了各種官職,搞得有模有樣。治書侍禦史遊元看不慣他的所作所為,出麵勸阻,結果被楊玄感一刀殺了,算是徹底撕破了臉皮。
楊玄感知道自己肚子裡的墨水不夠,特意派人把李密請來當謀主。李密可是個厲害角色,足智多謀。評書《隋唐演義》中的瓦崗寨李密,就是以這個真實李密為核心藍本,保留了他“智謀過人、聚眾反隋”的核心經曆,同時添加了“牛角掛書”的勵誌情節、與瓦崗眾將的恩怨糾葛等戲劇化內容,強化了其“梟雄”氣質,適配文學作品的故事性需求。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李密給楊玄感獻上了上、中、下三策:上策是率軍北上,截斷隋煬帝的退路,讓他腹背受敵;中策是西進長安,占據關中,以關中為根據地,徐圖天下;下策是攻打洛陽,但洛陽城防堅固,很可能會陷入持久戰。
沒想到楊玄感聽完,腦袋一熱,竟然說:“李密你這不對啊,洛陽是天下重鎮,拿下洛陽,就能震懾天下,這明明是上策!”硬是把李密的下策當成了上策,率領大軍浩浩蕩蕩地向洛陽進發。李密看著楊玄感的背影,無奈地搖了搖頭,心裡嘀咕:“這小子,怕是要栽在洛陽了。”
就在楊玄感在中原地區鬨騰的時候,民間還有兩個“奇葩”反賊,分彆是宋子賢和向海明,他們倆的造反方式堪稱“魔幻現實主義”。宋子賢是唐縣人,特彆擅長幻術,說白了就是會變戲法。他見天下大亂,就想趁機撈一把,自稱“彌勒出世”,說自己是上天派來拯救萬民的。
為了擴大影響力,宋子賢經常舉辦無遮大會,在會上表演各種幻術,一會兒呼風喚雨,一會兒變出金銀財寶,把老百姓騙得團團轉。他還暗中策劃,想在舉行無遮大會的時候,趁機襲擊隋煬帝的車駕。可沒想到,計劃還沒實施就泄露了,隋煬帝大怒,派人把宋子賢抓了起來,一刀砍了腦袋,他的黨羽一千多家也沒能幸免,全被處死了。
宋子賢死了,可“彌勒出世”的騙局還在繼續。扶風有個僧人叫向海明,也學著宋子賢的樣子,自稱“彌勒下凡”。他比宋子賢更會忽悠,宣稱隻要歸附他,就能做吉夢,逢凶化吉。當時三輔一帶的老百姓生活困苦,都想找個精神寄托,一聽這話,紛紛信奉向海明,沒多久,他的部眾就達到了數萬人。
向海明見自己這麼受歡迎,野心也越來越大,乾脆自稱皇帝,還改了年號叫“白烏”,搞起了小朝廷。隋煬帝聽說後,氣得吹胡子瞪眼,立刻下詔命太仆卿楊義臣率軍討伐。楊義臣可是沙場老將,對付向海明這種烏合之眾,簡直是小菜一碟。他率領大軍一到,向海明的隊伍就不堪一擊,很快就被平滅了,向海明也落了個身首異處的下場。
司馬光說
隋末盜賊蜂起,皆因煬帝暴政,民不聊生。張須陀、羅士信驍勇善戰,雖屢平叛亂,然治標不治本。楊玄感借督運之機謀反,棄上策取下策,實為庸碌之輩。宋子賢、向海明以幻術惑眾,作亂民間,其行可誅。為政者當以民為本,戒驕戒奢,方能長治久安,否則縱有猛將,亦難挽大廈之傾。
作者說
隋末這幾出大戲,簡直是人性的萬花筒。張須陀和羅士信的組合,是亂世中的一抹亮色,他們用武力守護一方安寧,卻終究拗不過時代的洪流。楊玄感的造反,更像是一場“富二代的任性冒險”,手握好牌卻打得稀爛,讓人哭笑不得。而宋子賢和向海明的騙局,恰恰戳中了亂世中百姓的痛點——當現實太過殘酷,人們就容易寄希望於虛無縹緲的幻想。其實,真正能拯救天下的,從來不是猛將的武力,不是反賊的野心,更不是幻術師的騙局,而是統治者的仁心和務實的治理。
本章金句
亂世之中,武力能平定叛亂,卻難撫平民心;野心能攪動風雲,卻難成就大業。
喜歡人間清醒:資治通鑒智慧請大家收藏:()人間清醒:資治通鑒智慧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