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元年的春天,應天府的空氣中彌漫著一股前所未有的肅殺與激昂。這座剛剛成為大明王朝都城的繁華都市,此刻正以一種莊嚴的姿態,見證著一個偉大時代的開啟。經過數年的休養生息,大明王朝國力鼎盛,兵強馬壯,而北方,那個曾經不可一世的元朝,已經分崩離析,各路軍閥割據混戰,民不聊生。
恢複中華,驅逐胡虜的時機,終於成熟了。
奉天殿內,朱元璋端坐於龍椅之上,目光如炬。他今日特意換上了十二章紋的袞服,那金線繡成的龍紋在燭火映照下栩栩如生,仿佛隨時都會騰空而起。殿內文武百官分列兩側,所有人都屏息凝神,等待著那個必將載入史冊的時刻。
元主失政,天下大亂,生靈塗炭。朱元璋的聲音不高,卻清晰地傳遍大殿的每一個角落,朕承天命,舉義兵,為天下除殘去暴。今當北伐,克複中原,還我漢家衣冠!
他頓了頓,目光掃過殿下的眾將,最後,定格在常遇春的身上。那目光中既有君王的威嚴,又帶著一種近乎兄長的期許。
此次北伐,任重道遠。朕任命徐達為征虜大將軍,總領北伐大軍。任命常遇春為副將軍,兼前鋒統帥,率領先鋒軍,先行出發,為大軍掃清道路!
末將遵命!常遇春與徐達一同出列,單膝跪地,聲音響徹雲霄。他的聲音中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顫抖,那是激動,是期待,更是一種使命即將實現的莊嚴。
這一刻,常遇春等待了太久。從他還是一個放牛娃,看著蒙古貴族欺壓漢人百姓時,他就夢想著有一天,能將這些侵略者趕出中原。如今,這個夢想,即將在他手中實現。
散朝後,常遇春沒有立刻回府,而是來到了校場。春日的陽光溫暖地灑在青石板鋪就的場地上,幾株新栽的柳樹已經抽出了嫩芽,在微風中輕輕搖曳。他脫下官服,換上了一身輕便的戰袍,手持虎頭湛金槍,在空曠的校場上,一招一式地練了起來。
槍影翻飛,呼呼生風。他的動作,不再僅僅是力量的展現,更融入了多年的經驗、智慧和對未來的期許。每一槍,都仿佛在刺向北方那片被異族統治的土地;每一槍,都充滿了對光複故土的渴望。
常將軍好槍法!一個清脆的聲音從校場入口傳來。常遇春收槍而立,轉頭望去,隻見一個年輕的文官正站在那裡,麵帶微笑。這是新任的翰林院侍讀學士宋濂,以博學多才著稱。
宋學士過獎了。常遇春微微頷首,擦拭著額頭的汗水。
宋濂走近幾步,目光落在那杆虎頭湛金槍上:此槍跟隨將軍多年,想必見證了不少沙場傳奇。
常遇春撫摸著槍杆上那些深淺不一的痕跡,眼神變得悠遠:這杆槍,是我在濠州時,從一個蒙古百夫長手中奪來的。那時我還是個無名小卒,隻憑著一股血氣之勇。
他頓了頓,繼續道:記得那年我才十五歲,和村裡的幾個夥伴去放牛。正好碰上蒙古貴族打獵,他們看中了我們村裡最漂亮的姑娘小翠,就要當眾搶人。小翠的哥哥上前阻攔,被那些蠻子一刀砍死。我躲在草叢裡,看著小翠被拖走,聽著她撕心裂肺的哭喊,卻連站出來的勇氣都沒有...
宋濂靜靜地聽著,沒有打斷。
那天晚上,我偷偷跑到蒙古人的馬廄,放走了他們的馬匹,還偷了這杆槍。常遇春的聲音低沉下來,從那時起,我就發誓,總有一天,要讓這些欺壓我們漢人的蠻子付出代價。
夕陽西下,將常遇春的身影拉得很長。他收槍而立,大口地喘著氣,汗水浸透了衣衫。他望著北方,眼中燃燒著熊熊的火焰。
爹,娘,大哥,你們看到了嗎?他輕聲說道,遇春,要北伐了。要為咱們漢人,奪回自己的天下了。
宋濂感慨道:將軍此去,必當名垂青史。
常遇春苦笑一聲:名垂青史?我常遇春不過一介武夫,隻知殺敵報國。什麼青史留名,那是你們讀書人的事。
將軍過謙了。宋濂正色道,驅逐胡虜,恢複中華,此乃千古功業。將軍身為先鋒,必當首當其衝,其功績不亞於衛青、霍去病。
常遇春搖搖頭:衛青、霍去病...那些都是傳說中的英雄。我常遇春不過是個放牛娃出身,能有今天,全靠皇上知遇之恩。
他抬頭望向天空,那裡有幾隻大雁正排成字形向北飛去:北伐之路,將比平定張士誠更加艱難。元朝雖已衰落,但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其主力騎兵依然是強大的威脅。此去,前路漫漫,吉凶未卜。
但他沒有絲毫畏懼。因為他是常遇春,是大明的第一戰神。他的使命,就是在最需要他的地方,用他的槍,為大明開辟出一條通往勝利的道路。
幾天後,在應天府外,朱元璋親自為北伐大軍送行。春日的陽光下,數萬將士盔甲鮮明,刀槍如林,場麵蔚為壯觀。朱元璋拉著常遇春的手,千言萬語,最終隻化作一句:伯仁,朕等你凱旋。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常遇春重重地點了點頭,翻身上馬。他回頭望了一眼這座他奮鬥了半生的城市,望了一眼城樓上那個他既敬愛又敬畏的男人,然後毅然決然地調轉馬頭,麵向北方。
出發!
隨著他一聲令下,數萬先鋒軍如鋼鐵洪流般滾滾向北。馬蹄踏起的塵土,遮天蔽日,仿佛一條巨龍,要吞噬掉北方的一切。隊伍中,步兵、騎兵、弓箭手、輜重隊井然有序,展現出大明軍隊嚴明的紀律和強大的戰鬥力。
常遇春一馬當先,赤色的披風在風中獵獵作響。他的臉上,寫滿了堅毅與決絕。北伐的序曲已經奏響,而他,將是這首英雄史詩中,最激昂、最壯麗的音符。
大軍行進途中,常遇春特意放緩了速度,與各部將領並轡而行。他深知,北伐非同小可,必須確保萬無一失。
李將軍,他對著左路軍統帥李文忠說道,你部負責糧道安全,切不可大意。元軍若知我軍北伐,必會設法斷我糧草。
李文忠抱拳道:末將明白,已派出多支斥候小隊,沿途布防,確保糧道萬無一失。
常遇春點點頭,又轉向右路軍統帥馮勝:馮將軍,你部機動性最強,需隨時準備支援各處。元軍騎兵來去如風,我軍必須以快製快。
馮勝笑道:將軍放心,我部騎兵早已饑渴難耐,正想找那些蒙古蠻子好好較量一番。
常遇春嚴肅道:不可輕敵。元軍雖已衰落,但百戰之餘,仍有不少精銳。尤其是王保保所部,更是元朝最後的精銳之師。
提到王保保,眾將神色都變得凝重起來。這個名字,在明軍中幾乎等同於。王保保,本名擴廓帖木兒,是元朝末年最傑出的軍事將領,曾多次擊敗明軍,是朱元璋的心腹大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