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堂之上,氛圍確實微妙地變化了。戶部不再整天哭窮,兵部彙報軍務時也多了幾分底氣,這讓崇禎皇帝的臉色好看了不少。
對於陸錚和錦衣衛,攻擊的聲浪雖然還在,但“成效論”也開始出現,一些務實派官員私下認為,雖然手段酷烈,但結果似乎不壞。
首輔李標敏銳地抓住了這個機會,在皇帝心情稍好的時候,順勢推動了幾項關於鼓勵墾荒、簡化稅流程的議案,竟然比較順利地通過了。
他似乎找到了一條在廠衛創造的“恐怖平衡”下,艱難推行務實政策的窄路。
然而,暗流依舊湧動。那些被觸動了利益的勢力,從未停止暗中串聯。
彈劾沈煉“苛政擾民”、“殺戮過甚”的奏章從未斷絕,隻是暫時被皇帝的厭煩和“成效”壓了下去。
他們像冬眠的毒蛇,等待著氣候回暖,便會再次露出毒牙。
大明帝國,就像一個大病初愈的病人,身體依舊虛弱,但總算有了些許起色和活力。
然而,內裡的毒素未清,外界的風寒依舊凜冽。陸錚站在錦衣衛署衙的高處,俯瞰著這座漸漸恢複生機的京城,心中沒有喜悅,隻有更深的警惕和責任。
……
首輔李標敏銳地抓住了當前財政稍舒、邊患稍緩的寶貴窗口期。他深知這點好轉根基淺薄,必須趁熱打鐵,將其轉化為製度性的成果,方能期待“中興”之象。
在與戶部尚書畢自嚴、兵部尚書王洽及少數務實派官員多次密議後,一套名為《崇禎五年安民裕國疏》的新政方案,被小心翼翼地呈送到了禦前。
這套方案的核心內容務實而謹慎,儘量避免直接觸動最核心的利益集團:
1.“清屯充餉”擴大化:借鑒河南經驗,在北方邊鎮及流寇肆虐過的省份,逐步推行軍屯、官田清丈,追繳被豪強、軍官侵占的田畝,明確產權,增加國家控製的納稅田畝。(由戶部、兵部主導,各地巡撫執行)
2.“漕糧折色”試點:在部分漕運不暢或糧價懸殊的地區,試行將部分漕糧實物稅)折合成銀兩征收,以減少運輸損耗、盤剝,並增加國庫現銀收入。(由戶部、漕運總督衙門主導)
3.“裁驛充餉”細化:在己巳之變後裁撤驛站的基礎上,進一步優化裁撤方案,妥善安置驛卒避免其加入流寇),將節省下來的經費明確劃歸地方用於募兵或賑濟。(由兵部、戶部、工部協調)
4.“吏治考成”強化:嚴格考核地方官在清丈田畝、招撫流民、征收稅糧等方麵的實績,優者擢升,劣者嚴懲。(由吏部、都察院主導)
李標在奏疏中言辭懇切,強調此乃“固本培元”、“循序漸近”之策,並非驟變之法。
同時,他巧妙地提出:“然新政之行,必賴雷霆以為震懾,懇請陛下敕下廠衛,於各地暗行查訪。
若有陽奉陰違、借機肥私、或阻撓新政之官吏豪強,許其密奏拿問,以儆效尤。”
這是公開請求廠衛為新政保駕護航,但也將其權限嚴格限定在“查訪”、“密奏”和針對“阻撓新政者”上,試圖將其力量納入朝廷規範的軌道。
皇極殿早朝
新政方案在朝堂上引發了激烈爭論。務實派官員大力支持,認為此乃利國利民之良策。
清流言官們則再次高舉“祖製”、“擾民”的大旗,抨擊“清屯”是“與民爭利”,“漕折”是“敗壞漕運”,“裁驛”是“不顧民生”,甚至暗指李標等人是“依附廠衛,行酷吏之事”。
崇禎皇帝坐在禦座上,聽著下麵的爭吵,心中權衡。他渴望中興,厭惡官員的無能和貪腐,對李標方案中務實的內容頗為心動。同時,他也需要廠衛這把刀來確保政令暢通。
最終,崇禎決定:“李愛卿所奏,老成謀國,朕準其所請。各部下發條陳,各地督撫切實執行!至於廠衛…”
崇禎目光掃向陸錚,“陸卿,著你北鎮撫司遣員分赴各地,暗查新政推行實情,凡有怠政、舞弊、阻撓者,具實密奏!但有實證,立拿嚴辦,不得姑息!”
皇帝再次選擇了信任和利用廠衛的力量,但旨意中也強調了“暗查”、“密奏”和“實證”,試圖對其進行一定的約束。
陸錚躬身領旨:“臣遵旨。北鎮撫司必恪儘職守,為朝廷新政肅清障礙,然絕不乾涉地方有司公務,一切以律法為準繩。”
回到錦衣衛指揮使衙門,陸錚立刻召集心腹:
“陛下旨意,爾等可聽清了?我們的職責是‘暗查’、‘密奏’、拿辦‘阻撓者’。絕非越俎代庖,替六部去推行新政!”。
“立刻選派精乾‘聽風’人員,分赴清屯、漕折試點地區。你們的任務是:“監控地方官、胥吏、豪強對新政的真實反應,收集他們可能違法阻撓的證據如暗中串聯、煽動民意、偽造賬冊、暴力抗法等)。
暗中核實地方官上報的清丈田畝、招撫流民等數據的真實性,防止虛報冒功。
一旦發現確鑿證據,立刻密報於我,經陛下批準後,以雷霆手段拿下典型,公開懲處,以儆效尤!”
“記住,我們要做的是新政的‘護航者’,而不是‘執行者’。要讓朝廷的法度暢通無阻,但不能讓廠衛變成第二個衙門,惹得天怒人怨。”
陸錚的策略極其清晰:利用廠衛的恐怖威懾力,為文官係統的改革掃清障礙,但自身絕不走到台前,避免成為眾矢之的。
……
新政在部分區域開始試行。
在某個北方邊鎮,一名兵備道官員在“聽風”番子暗中提供的線索支持下,頂住壓力,成功清丈出被衛所軍官侵占的軍屯數百頃,追繳了大量錢糧。
該軍官試圖反抗,卻被“恰好”路過的錦衣衛迅速鎖拿解京。消息傳開,附近州縣的清屯工作瞬間順利了許多。
在某個試行“漕折”的縣,縣令與胥吏勾結,試圖在折銀比例上做手腳盤剝百姓。“聽風”探子混入民間,收集到了確鑿證據,直送北京。很快,該縣令被革職拿問,戶部重新選派了乾員接任。
但也有地方,豪強勢力盤根錯節,官員陽奉陰違,“聽風”的活動也受到阻礙,新政推行緩慢。
……
喜歡大明衛請大家收藏:()大明衛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