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一個時辰,一隊約二十人的忠武軍兵士帶著工具趕來。
帶隊的小旗官向陸錚行禮後,便指揮士兵們井然有序地開始清理井口碎石。
他們沒有驅趕圍觀的婦人,反而請她們幫忙遞送小石塊。
士兵們動作麻利,配合默契,顯然訓練有素。更讓婦人們驚訝的是,這些兵爺不僅乾活賣力,言語間也頗為和氣,與她們印象中驕橫的官軍截然不同。
有士兵甚至拿出自己的水囊,遞給一旁看得口乾舌燥的孩子。
陸錚靜靜地看著。這就是他想要打造的軍隊——不僅是能戰的虎狼之師,也應是危難時能護衛百姓的子弟兵。
這口井的重挖,看似小事,卻是在廢墟上重建秩序與信心的象征。
傍晚時分,井口的巨石被撬開,清冽的井水終於重見天日。
婦人們發出驚喜的歡呼,紛紛取水,臉上露出了久違的笑容。
那個小旗官卻帶著士兵,又用帶來的材料,仔細地將破損的井沿加固了一番。
“督主有令,忠武軍所過之處,遇民有難,力所能及,必施援手。”小旗官對圍過來的百姓朗聲道,“這井,算是咱們忠武軍送給街坊們的一份心意!”
回到衙門裡,陸錚的心情並未因一口井的疏通而輕鬆。
百姓的困苦、重建的艱難、胥吏的怠惰、傷兵的無奈……這一切都清晰地告訴他,贏得一場守城戰遠遠不夠。
大明的軀體早已千瘡百孔,需要的是從頭到腳的醫治,而這需要錢、糧、時間,以及一個高效廉潔的執行係統——這些,他目前都極度缺乏。
李自成猛攻潼關,孫傳庭求援,這是迫在眉睫的危機。
但若隻顧撲救眼前的火,而忽視京城乃至北方的根基重建,無疑是飲鴆止渴。
江南的經濟絞索正在收緊,蜀地的叛亂牽製了寶貴的西南資源。
陸錚鋪開地圖,目光在潼關、北京、江南、四川之間逡巡。
必須做出抉擇,或者說,必須找到一條能同時應對多方危機的險路。
陸錚提筆寫下幾條命令:
急調從新編忠武軍中抽調三千精銳,由曹文詔之子曹變蛟率領,攜帶一批新鑄的火器,火速馳援潼關。
旨不在與流寇決戰,而在助孫傳庭穩守關隘,拖延時間。
再奏請朝廷,以皇帝名義下詔,減免北直隸、山東等受戰火波及地區今明兩年的稅賦,鼓勵流民返鄉墾荒,由屯田清吏司優先提供種子、農具。
密令周墨林,啟動一項絕密計劃——挑選可靠商人,嘗試通過遼東殘存港口或朝鮮邊境。
進行小規模的海上貿易,用皮毛、藥材等換取急需的糧食和硫磺。
這是一步險棋,但必須嘗試打破江南的經濟封鎖。
加快忠武軍教導隊的培養,同時,在北鎮撫司內設立一個獨立的“審計司”。
由精通算學的幕僚組成,專門核查朝廷各部及地方上報的賬目,從內部挖掘貪腐,節省開支。
寫完這些,陸錚走到窗邊。夜幕下的北京城,隻有零星燈火,大部分區域仍被黑暗籠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