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日的常朝,氣氛原本還算平和。幾項關於漕運後續、北方春耕的政務討論完畢,眼看就要散朝,一位年輕的監察禦史劉正清卻突然出列,手持笏板,朗聲道:
“臣,彈劾總督京營戎政、錦衣衛指揮使陸錚,縱容部下,乾涉地方政務,有違祖製!”
此言一出,滿殿皆靜。所有目光瞬間聚焦在這位麵容尚帶稚氣的禦史身上,又偷偷瞟向麵無表情的陸錚。
劉正清侃侃而談,列舉的事例卻有些“雞毛蒜皮”:無非是忠武軍某哨官在協助地方清剿小股土匪時,對當地胥吏的怠惰行為嗬斥了幾句;
或是某地屯田司小吏在核查田畝時,與當地鄉紳發生了些許口角。
“……軍者,國之乾城,當專司戍衛,豈可越俎代庖,插手民政?長此以往,恐開武人乾政之漸,壞朝廷綱紀!
臣懇請陛下明察,約束忠武軍行止,以正視聽!”
龍椅上的鹹熙帝茫然地看向珠簾之後。周太後沒有出聲。首輔李標眉頭微皺,次輔錢龍錫眼觀鼻鼻觀心。
所有人都知道,這彈劾看似針對具體小事,實則是朝中某些人對陸錚權力過大的又一次試探和攻擊。
陸錚緩緩出列,他沒有看劉正清,而是向禦座方向躬身:“陛下,太後。劉禦史所言,看似有理,卻是不明就裡,不諳實情。”
陸錚的聲音平靜無波:“各地衛所廢弛,胥吏腐敗,致使政令不通,匪患難清。忠武軍協助地方,乃是奉旨行事,旨在掃清新政障礙,穩固地方。
若按劉禦史所言,坐視地方蠹蟲阻礙國策,才是真正的禍國殃民!至於所謂‘武人乾政’……”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陸錚頓了頓,語氣轉冷:“更是無稽之談!忠武軍乃天子親軍,其所行一切,皆奉皇命,為社稷計!
莫非在劉禦史眼中,清除國蠹、安撫地方,維護朝廷威信,也算是‘乾政’嗎?”
他幾句話,便將劉正清的彈劾定性為“不明實情”、“阻礙國策”,並將忠武軍的行動牢牢綁定在“奉旨”、“維護朝廷”的大義之上。
劉正清臉色漲紅,還想爭辯,李標適時開口:“劉禦史風聞奏事,其心可嘉。然陸都督所言亦是實情。
非常之時,當行非常之法。忠武軍協助地方,乃權宜之計,亦需注意方式方法。此事不必再議。”
一場小小的風波,被輕易壓下。但陸錚知道,這絕非孤例。劉正清背後,定然有人指使。
這種看似無力的試探,正說明暗處的對手從未放棄。
散朝後,陸錚與李標並肩走出奉天門。
“樹欲靜而風不止啊。”李標輕歎一聲。
陸錚目光平靜:“首輔放心,跳梁小醜,不足為慮。隻要我們行得正,做得實,這些雜音,終究會散去。”
隻是,他心中清楚,真正的風浪,或許還在後頭。如今這看似平靜的日常之下,不知隱藏著多少類似的微瀾,隨時可能彙聚成新的驚濤。
他必須時刻警惕,既要推動這艘破船前行,也要小心避開這些暗處的礁石。
而家中那碗需用銀針試探的安胎藥,更是無聲地提醒著他,他走的這條路,從來都不平坦。
……
喜歡大明衛請大家收藏:()大明衛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