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火坊的驚蟄比節氣早了五天,鍛鐵爐的火星子剛濺化簷角的冰棱,鐵苗就舉著李大寶新打的春雷錘滿院子跑,錘頭鑲著塞北牧民送的狼眼石,跑起來叮當作響,驚得梁上的燕子以為提前來了雷雨天。
小祖宗輕點!波斯老者追在後麵直喘氣,白胡子上沾著的神火粉比雪花還亮,這錘子用的是太行隕鐵,錘頭的狼眼紋能聚火星,砸在鐵砧上能蹦出《冰河曲》的調子呢!鐵苗突然刹住腳,錘頭砸在青石板上,竟在積雪上燙出個小鐵苗啃鐵鈴鐺的圖案:爺爺騙人!明明是大寶叔叔刻的豆苗紋,狼眼石早被我摳下來送給弟弟了!匠人兵團的弟兄們哄笑起來,王鐵匠趁機往她兜裡塞了把神火炒黃豆:咱們鐵苗公主說的對,狼眼石該給小世子當彈珠,咱大魏的錘子,隻刻百姓的笑臉!
晨光漫進鍛鐵場時,老突厥的商隊駝鈴聲穿透雪幕,領頭的漢子皮袍上綴滿冰棱,懷裡抱著個裹著狼皮的木匣:詩仙大人!草原的神火詩塾遭了賊,三皇叔的餘孽用菊花紋弩箭射穿了孩子們刻的《淬火歌》!李天澤摸著木匣上的焦痕,忽然發現狼皮接縫處繡著呂家的水紋暗語——這是塞北暗衛的求救信號。他打開木匣,裡麵躺著半截燒焦的鐵製詩簽,簽頭的磁石還吸著幾瓣菊花:告訴孩子們,詩簽斷了可以重刻,就像老龍彎的水閘,衝毀了能再築——他忽然指向波斯老者新製的磁石燈塔,讓他們把新刻的詩簽掛在燈塔上,每道火星,都是大魏的眼睛。
金鑾殿的朝會被塞北急報攪得沸反盈天,太子李承乾的玉扳指在石案上敲出急促的節奏,像極了老龍彎的險灘急流:二弟,塞北傳來的不是捷報,是彈劾!你把神火技術傳給蠻夷,無異於資敵!李天澤卻展開老突厥帶來的羊皮地圖,上麵用狼毫筆實則是馬骨筆)畫著神火詩塾的布局,每個教室都標著豆苗紋暗哨:皇兄可知,突厥孩子現在管神火雷叫鐵花炮,說比他們的狼嚎還能嚇退豹子?他忽然舉起鐵製詩簽,簽頭的磁石吸住太子案頭的青銅鎮紙,再說了,咱們傳的不是技術,是讓每個孩子都能握錘寫詩的道理——就像當年淑妃娘娘在黃河堤,教百姓用鐵鍋當兵器。
殿外突然傳來童謠聲,鐵花書院的孩子們舉著磁石燈湧進朝堂,每個燈籠都刻著塞北詩塾孩子的歪扭字跡:鐵花炮,炸菊花,草原孩子不怕他!賣炊餅的王老漢跟在後麵,烤爐上貼著塞北牧民寄來的羊毛氈,上麵繡著中突厥雙語的《護民謠》。
陛下,李天澤指著孩子們手中的燈籠,這些光,是大魏百姓與塞北牧民共同撚的燈芯;這些詩,是千萬雙手共同寫的護民經。若這也算資敵,那臣懇請陛下,把字刻在神火坊的鐵砧上,讓咱們用錘頭把它砸成粉末。
退朝後,李天澤在禦花園遇見林玲兒,她正對著石桌上的磁石沙盤發呆,沙麵上的菊花紋被磁石推成字形狀:民女破譯了三皇叔的最後密信,他竟想在塞北祭天儀式上,用改良的菊花炮炸開陰山大裂縫。她忽然指向沙盤深處的狼頭標記,更要緊的是,裂縫下藏著當年淑妃娘娘未竟的地龍鎖工程。
這話像塊重錘砸在李天澤心口,他忽然想起呂家青銅殿的磁石地圖,陰山裂縫處的標記,正是母妃治水圖上的。他摸著鐵錚繈褓上的百家鐵鎖,鎖麵的字在磁石光下泛著微光:通知呂蒙的水鬼隊,把神火雷的引信換成塞北長調,再讓波斯老者在炮身刻上豆苗紋——三皇叔想借天災,咱們就用民心填了這裂縫。
是夜,神火坊的鍛鐵聲混著塞北長調,匠人兵團在狼眼石上刻製地龍釘,每枚釘子都纏著呂家暗衛的水紋紅繩。李大寶抱著比人還高的龍口錘,護心鏡上的凹痕在火光中像極了陰山的輪廓:殿下,俺這錘子頭回砸山,您說能比當年女媧補天的石頭硬不?李天澤輕笑,用鐵鉗翻動著燒紅的地龍釘當年女媧補的是天,咱們填的是人心——隻要百姓的手還握得住錘,陰山的裂縫,就是給神火留的透光口。
更漏聲在寅時三刻忽然頓住,貓妖送來的密報讓李天澤瞳孔驟縮:三皇叔的船隊已抵達老龍彎下遊,船上裝著用百姓賑糧鑄的鎮河鐵牛,牛眼嵌著東珠,卻在眼底刻著菊花紋。他忽然望向鐵苗與鐵錚的睡榻,兩個孩子的小手交疊著,腕間的銀鐲在月光下連成字——這是呂老夫人用治河圖殘頁熔的護心鐲。
去告訴二皇叔,李天澤對著密報上的菊花印吹了聲口哨,七盞貓形燈應聲亮起,他的鐵牛,該去老龍彎的河灘拉犁;他的東珠,該給鐵花書院的孩子們當算盤珠。他忽然輕笑,至於祭天儀式——讓他看看,真正的祭天,是百姓把護堤樁打進河床時,錘頭與天地的共鳴。
黎明前最黑暗的時刻,神火坊的匠人兵團悄悄開拔,鐵苗抱著鐵錚的繈褓站在門口,小臉上還沾著沒擦乾淨的神火粉:爹爹早點回來,鐵苗給你留了神火炒黃豆,比柔然人的狼肉乾還香!李天澤摸著女兒發燙的小臉,忽然想起在太行古寺看見的場景:鐵禪和尚用隕鐵為菩薩像鍛打護心鏡,說護民的鐵火,要在孩子的眼睛裡看見未來。他忽然輕笑,把鐵苗的小手按在龍口錘的握柄上:等爹爹回來,教你在錘柄刻鐵苗在此——讓陰山的風雪,也知道大魏的小囡囡,能護得住哥哥,也護得住草原。
雪在破曉時停了,神火坊的燈塔亮起七盞長明燈,每盞燈都照著塞北的方向。李天澤望著商隊遠去的駝影,忽然覺得,這個延續了四章的元宵節,早已不是某個節日的狂歡,而是大魏百姓用鐵火與智慧,在曆史長河裡鍛打的護民印記——就像鐵錚繈褓上的百家鐵鎖,就像鐵苗錘頭的豆苗紋,就像千萬匠人掌心的老繭,永遠滾燙,永遠明亮,永遠護著大魏的每一寸山河。
喜歡大魏風雲之千秋帝業請大家收藏:()大魏風雲之千秋帝業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