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強望著實驗台上的金屬塊,目光專注。
這塊泛著暗沉光澤的金屬是從火星地下飛船殘骸中打撈回來的。
經過對第一層數據的破譯和吸收。
何強的理論基礎得到了提升,有能力探索這種物質的本質。
嫦娥,啟動材料分析流程。
調動起源島材料實驗室所有設備,分配天樞量子超算百分之四十算力用於數據處理。
明白。
嫦娥回應,她的二號軀體走到實驗台前,雙手操作精密儀器,
分析方案已製定,分為四個主要環節。
實驗室各處的設備同時啟動,發出嗡鳴聲。
主要環節一:原子級物質分解。
嫦娥將一塊指甲大小的金屬樣品放入容器中。
何強點頭,接入神經界麵,調動精神力。
這個過程需要他親自操作——物質分解是係統留下的核心功能,隻有他能使用。
精神力探入金屬內部。
何強眉頭緊鎖。
在微觀尺度上控製物質分解的過程需要精確操控和巨量能量供應。
鳳凰一號聚變堆功率提升至百分之七十。
實驗室深處,最新型的可控核聚變反應堆增大了輸出。
何強感受到更多能量通過導管湧入,支持著他的操作。
金屬樣品開始發光,從暗紅變成明亮的橙色,最後達到白色。
與普通金屬熔化不同,它的形狀沒有改變,表麵也沒有液化。
何強的精神力深入到原子層麵,層層剝開這種物質的奧秘。
每分離出一種元素,數據就被嫦娥實時捕獲並分析。
檢測到異常元素構成。
樣品中含有至少七種地球元素周期表上不存在的超重元素,原子序數估計在120至130之間。
何強眼中閃過震驚,但動作沒有停頓。
這些理論上不穩定的超重元素,在這種金屬中卻長期存在而不衰變。
更奇怪的是它們的原子結構。
這些超重元素的電子排布呈現前所未見的量子態疊加模式,
核外電子能夠在多個能級之間快速躍遷而不遵循常規量子理論預測。
同時,其他分析也在進行。
高能粒子加速器中,樣品薄片被各種能量的粒子束轟擊;
極端環境模擬艙內,另一塊樣品被置於接近絕對零度的超低溫、
數十萬大氣壓的超高壓以及強輻射環境中。
經過六小時分析後,嫦娥整合了所有數據,初步結論令人震驚。
這種金屬——我暫且稱之為火星神金——具有一種獨特的超晶格結構。
它不僅含有超重元素,更重要的是,
這些元素與其他稀有金屬原子之間形成了一種遵循分形幾何學的複雜量子鍵合網絡。
何強凝視著投影,這種材料的複雜度遠超他的預期。
即使有了提供的先進材料學知識,理解它的全部奧秘仍然困難。
它的性能呢?
遠超我們之前的測試結果。
強度是深海振剛的4.2倍,韌性提高2.7倍。
能量吸收能力很強,不僅能吸收動能,還能高效吸收多種高頻能量輻射,
包括強電磁脈衝和部分粒子束。
最值得注意的是——在超高能環境下,
它對周圍空間中極其微弱的暗能量背景波動展現出可測量的共振響應。
何強猛地抬頭。暗能量響應?你確定?
肯定。
雖然響應極其微弱,但確實存在,而且具有明確的周期性和方向性。
實驗室陷入沉默。
何強思考著這一發現的意義。
暗能量是宇宙中最神秘的存在之一,與之相關的技術可能會改變人類文明軌跡。
而這種材料竟然具備與暗能量交互的潛力。
能否複製它?何強問道。
嫦娥搖頭:以現有技術,幾乎不可能。
這些超重元素的製造就是一道鴻溝,更不用說控製其超精密的晶格結構了。
何強陷入沉思。
他擁有的火星神金數量有限,不足以支撐大規模應用。
但如果能夠解析其核心特性,並將部分特性移植到現有材料上...
我們可以嘗試物質融合。
以現有的火星神金為模板和催化劑,與深海振剛和星塵合金進行原子層麵的融合。
嫦娥立刻理解了他的想法:目標是創造一種性能介於兩者之間的複合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