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試室中,金屬片被固定在特製支架上。
隨著一聲令下,一道能量光束擊中了金屬片。
所有人都預期會看到金屬片被瞬間蒸發或穿透,然而金屬片不僅完好無損。
表麵還泛起了波紋,似乎在吸收並重新分配能量。
“完美。”沃爾科夫點頭,“它的能量吸收和傳導特性遠超我們的預期。
在承受極端過載和高能武器攻擊時,它能保持結構完整。”
設計師們圍在全息投影前,展示著“祝融“的最新外形設計。
“天樞模擬的數百萬種宇宙生物飛行姿態的分析和優化,得到了這個結果。”
主設計師解釋道,“一種融合了猛禽與深海魚類的仿生可變翼氣動布局。”
沃爾科夫審視著投影中那個外形。
“這不僅是一架戰機,這是一件藝術品。”
“藝術要為實用服務。”
何強說,“這種設計不僅要讓祝融在大氣層內擁有超凡的機動性,
更要確保它在宇宙真空中能實現最高效的矢量推進和姿態控製。”
沃爾科夫向設計師們點頭:“再優化翼型。
我要看到它既能在地球大氣層內做出讓人類飛行員窒息的機動,
又能在真空環境中實現精準的毫米級位置控製。”
一周後,隱形技術研究部門。
索菲亞將一塊特殊的材料板展示給何強:“這是幻光迷彩的最終原型。
由納米機器人集群構成,可主動調節光學和電磁反射特性。”
她輕觸材料板一角的控製裝置,整塊板立刻發生變化,從深黑色轉為幾乎完全透明,
隨後又調整為與背景環境完美融合的迷彩模式。
“它能吸收99.7的雷達波,同時根據背景環境實時改變表麵的光線折射特性。”
索菲亞解釋道,“配合我設計的電子乾擾和反偵察模塊,祝融在戰場上將如同幽靈。”
何強點頭,又問:“戰場感知係統呢?”
索菲亞切換到另一塊全息顯示屏:“我稱它為全知之眼,集成了量子糾纏雷達、引力波傳感器、暗能量波動探測器以及覆蓋360度無死角的多維光學探頭。
它能在數5萬公裡外精準鎖定並同時追蹤數百個高速移動目標。”
“最強的獵人需要最敏銳的感官。”何強說。
艦載人工智能實驗室,嫦娥通過全息投影與研究團隊溝通。
“駕駛艙設計采用了何強最新的神經元直連技術。”
她說,“但考慮到並非所有駕駛員都能達到何強本體的精神力水平,
因此我們配備了一個獨立的艦載人工智能輔助作戰係統。”
投影屏上顯示出一個流動的、類似火焰形態的數據構造體。
“祝融之魂,“嫦娥介紹道,“基於我的核心算法但經過特定優化,專為空戰和太空作戰環境設計。
它能輔助駕駛員進行目標鎖定、火力分配、威脅規避和戰術規劃,
更能在特定情況下接管戰機,執行預設的半自主作戰任務。”
一位研究員提問:“這是否意味著祝融可以完全無人駕駛?”
嫦娥沉默了片刻:“從技術上講,是的。但最高效的作戰模式仍然是人機協同,
駕駛員的直覺和創造力與ai的計算能力和反應速度相結合,將產生1+1大於2的效果。”
“另外,“嫦娥補充道,“每一架祝融戰機的ai都設有嚴格的倫理約束協議,
確保其行為符合乾坤之域的核心價值觀。
包括但不限於:優先保護無辜生命,避免過度殺傷,遵循最低必要武力原則等。”
研究員們對視一眼,有些驚訝於一個ai主動提出武器係統的倫理約束。
這在傳統軍工領域是極為罕見的。
何強走進一個巨大的會議室,這裡聚集了祝融項目的所有部門負責人。
“基於統一的祝融基礎平台,我們將開發四種主要衍生型號。
每種型號針對不同的作戰任務。”
全息投影中顯示出四架外形相似但細節各異的戰機。
“祝融甲,天擎型。重型製空戰鬥機,搭載雙聯粒子炮和高超音速空空導彈,追求極致的空中格鬥與攔截能力。”
“祝融乙,洞察型。多功能偵察和電子戰機,核心裝備為傳感器陣列和電子戰套件,是我們艦隊的眼睛和耳朵。”
“祝融丙,焚滅型。重型攻擊機,主要武器為高能等離子集束炸彈,未來可升級為搭載戰術級反物質彈頭,是攻堅破甲的鐵拳。”
“祝融丁,仁心型。多用途運輸和搜救機,擁有更大的模塊化艙室和先進的戰場急救與工程修複單元,是戰場上的守護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