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後,唐軍兵分三路,向高句麗發起進攻:李世民率領主力,從陸路進攻安市城;李大亮率領水軍,直取平壤;新羅軍則從東側出發,牽製高句麗的兵力。
高句麗王得知唐軍大舉進攻,驚恐不已。他一邊組織大軍支援安市城,一邊抽調國內精銳,鞏固平壤的防禦;他還派遣使者,攜帶重金前往百濟、突厥、薛延陀,請求他們出兵相助——百濟答應出兵攔截新羅,突厥卻因爆發瘟疫,無法出兵;薛延陀則被涼州都督郭孝恪、定襄都督張儉死死盯著,根本不敢輕舉妄動。
安市城一戰,唐軍裝備精良,士氣高昂。李世民親自督戰,裴安則率領精銳,擔任先鋒。他身先士卒,手持橫刀,第一個衝上城牆,斬殺高句麗守軍數人。將士們見將軍如此英勇,士氣大振,紛紛跟著衝上城牆,與高句麗守軍展開激戰。
“裴安,好樣的!”李世民站在城下,看到裴安的英勇表現,大聲讚歎,當即下令,“賞裴安鑲金戰甲一副!”。
經過數日激戰,唐軍終於攻克安市城,斬殺高句麗守軍三萬餘人,俘虜五萬餘人。
就在此時,傳來消息:高句麗大將高延壽率領十萬大軍,南下支援平壤。李世民召集將領商議對策,裴安主動請命:“陛下,臣願率領騎兵攔截高延壽,絕不讓他支援平壤!”
李世民點點頭:“好!朕派薛萬徹率領騎兵,從側後方包抄,與你夾擊敵軍,務必殲滅這支有生力量!”
裴安與薛萬徹領命後,立即率領五萬騎兵,日夜兼程,趕往高延壽的必經之路——一處名為“黑風口”的山穀。這裡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是攔截敵軍的絕佳地點。
裴安將兩萬騎兵埋伏在山穀兩側的山坡上,命士兵備好滾石、箭雨;薛萬徹則率領三萬騎兵,埋伏在山穀後方,準備截斷敵軍退路。
次日清晨,高延壽率領大軍進入山穀。裴安站在山坡上,看到敵軍全部進入埋伏圈,高聲下令:“放箭!”霎時間,箭雨像蝗蟲般飛向敵軍,滾石從山坡上滾落,砸得敵軍人仰馬翻。
“殺!”裴安率領騎兵,從山坡上衝了下來。他一馬當先,橫刀揮舞,直取高延壽。高延壽見狀,手持長槍,迎了上來。兩人在馬上展開激戰,槍來刀往,火花四濺。
高延壽的槍法精湛,招招致命,裴安卻毫不畏懼,以命相搏。幾個回合下來,裴安漸漸占據上風,他瞅準一個破綻,橫刀橫掃,砍中了高延壽的戰馬。戰馬慘叫一聲,倒在地上,高延壽也摔了下來。
裴安翻身下馬,一腳踩在高延壽的胸口,橫刀架在他的脖子上:“高延壽,你已無路可逃,降不降?”
高延壽看著裴安冰冷的眼神,又看了看周圍激戰的士兵,知道大勢已去,卻依舊倔強地說:“我乃高句麗大將,寧死不降!”
裴安眼神一冷,橫刀劃過,高延壽的人頭落地。“高延壽已死!降者不殺!”裴安舉起高延壽的人頭,高聲喊道。敵軍見主將已死,紛紛放下武器,跪地投降。
薛萬徹看著裴安的英勇表現,心裡滿是佩服——他號稱“萬人敵”,卻也自愧不如裴安的不要命。“裴將軍,你真是好樣的!”薛萬徹走上前,拍著裴安的肩膀,笑著說。
裴安笑了笑:“薛將軍過獎了,這都是為了大唐。”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殲滅高延壽的大軍後,裴安與薛萬徹率領騎兵,趕往平壤,與李世民的主力彙合。此時,李大亮率領的水軍早已兵抵平壤城下,正與新羅軍一起,圍攻平壤城。
高句麗王見唐軍勢大,又失去了高延壽的援軍,隻能死守平壤城。李世民下令,唐軍與新羅軍合力攻城。新羅軍主動請命,擔任先鋒,唐軍則從兩側配合。
攻城戰異常慘烈,新羅軍雖然勇猛,卻缺乏攻城經驗,傷亡慘重,很快就失去了戰鬥力。李世民見狀,下令唐軍發起總攻——裴安率領精銳,推著衝車,撞向城門;薛萬徹則率領士兵,攀爬城牆,與高句麗守軍展開激戰。
裴安在攻城過程中,被一支流箭射中了肩膀,鮮血瞬間染紅了鎧甲。“將軍,您受傷了!”親衛急忙上前,想要扶他下去。
“我沒事!”裴安推開親衛,咬著牙,繼續率軍攻城,“不拿下平壤城,我絕不後退!”
在唐軍的猛烈攻擊下,平壤城的城門終於被撞開,唐軍蜂擁而入,與高句麗守軍展開巷戰。經過十多日的苦戰,唐軍終於攻克平壤城,高句麗王率領文武百官,出宮城投降。
遺憾的是,裴安因傷勢過重,未能參與最後的戰鬥,隻能在後方養傷。當聽到平壤城破、高句麗王投降的消息時,他激動得熱淚盈眶——曆時兩年的征討,大唐終於平定了高句麗,他的努力沒有白費。
戰後,李世民下令班師回朝,留下裴安、薛萬徹鎮守高句麗,鞏固對高句麗的統治,並設置“安東都護府”,任命裴安為安東都護,全權負責高句麗的軍政事務。
裴安站在平壤城的城牆上,望著遠方的大唐領土,心裡滿是感慨。他想起了在長安的日子,想起了柒兒,想起了那些犧牲的將士。他知道,他的使命還沒有結束——他要在高句麗建立穩定的統治,讓當地百姓安居樂業,讓大唐的旗幟,永遠飄揚在這片土地上。
雲兒走到裴安身邊,輕輕握住他的手:“裴郎,我們什麼時候能回長安?”
裴安看著雲兒,笑著說:“等這裡穩定了,我們就回長安。到時候,我們再也不分開,過安穩的日子。”
喜歡重生大唐,在高陽公主府當牛馬請大家收藏:()重生大唐,在高陽公主府當牛馬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