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曹舒所言,與其心中所想幾乎不謀而合。
隻是...
曹操未曾料到孫權竟會這般狠辣果決,膽敢在此時對周瑜手。
周瑜終究是曹營死敵,且絕無歸順曹操的可能。他的死訊傳來,對曹營而言自是喜訊。
父親,這不正是您平日教誨孩兒的嗎?
您曾說孫權雖為明主,卻容不得才略勝己之人。
周公瑾用兵如神,豈是孫權所能企及?
而今周瑜既亡,南郡於孫權反成棘手之物。
他斷無膽量以殘兵直麵我荊北雄師。
曹舒從容陳詞,再度贏得曹操讚許。
在曹操心中,當世唯有劉備配與他並稱英雄。至於孫權——生子當如孫仲謀雖是讚譽,卻也道出孫權終遜他一籌。
此刻曹仁雖退,然文聘、滿寵等將仍據守荊北要地,隨時可再取南郡。孫權唯有將南郡借予劉備駐防,方能高枕無憂。
但這借出之物終須歸還。在孫權算計中,南郡不過暫失其利,來日未必不能重獲。這位精於籌謀的江東之主,向來隻做於己有利之事。
......
舒兒,為父前日撥予你的五百鄴城精兵,稍加操練便可成軍。為何偏要施以那些不合戰陣的訓法?
曹操望著每日帶隊繞城奔跑的毋丘儉與王基,又見士卒反複演練隊形方陣,更添肉食供給,不禁滿腹狐疑。
曹舒麾下新兵的夥食標準,幾乎能與曹操麾下最精銳的虎豹騎相媲美。
常言道,人比人得死,貨比貨得扔。
得知曹舒對新兵如此優待,曹操其他部隊的將士們,甚至萌生了投奔曹舒的想法。
不過,這幾乎是不可能的。
曹操給曹舒的五百人編製早已滿員。
若想再擴充兵力,必須得到曹操的首肯。
“父親,那些訓練並非無用之功。”
“再過些時日,您就明白了。”
曹舒故意留了個懸念。
他清楚,在漢末的傳統觀念中,能衝鋒陷陣、斬殺敵軍的士兵,才是合格的精銳。
這一點,曹舒也認同。
然而……這支五百人的新軍,將成為曹舒除暗衛之外,真正掌握的第一支武裝力量!
因此,曹舒希望他們能提升整體戰力與協同作戰能力,而非盲目衝上戰場,在鮮血洗禮中折損大半,才逐漸成長。
後世有句話說得好:
“平時多流汗,戰時少流血。”
這正是曹舒的初衷。
見曹舒態度堅決,曹操隻得無奈點頭。
反正無論孫子如何折騰,即便這五百人全廢了,曹操也能替他善後。
……
曹舒本以為私兵之事就此平息。
不料次日清晨,楊修以丞相府屬官身份上書彈劾曹舒。
當然,這份奏章並非呈給天子劉協——這位傀儡皇帝遠在許昌,距鄴城三百餘裡,還隔著黃河天險。
因此,奏章實際上是遞交給丞相曹操的。
閱畢,曹操勃然大怒,本想召楊修痛斥一番。
但轉念一想,這或許能推動“嗣子之爭”的進程。
於是,曹丕、曹植、司馬懿、楊修四人悉數被召至丞相府。
然而,四人踏入正廳後,卻齊齊愣住——
廳內主位坐著曹操,左右兩側赫然是荀攸與曹舒。
這陣仗,儼然一副升堂問案的架勢。
荀攸作為曹操的首席謀士,列席在此眾人自然沒有異議。
但年僅七歲的曹舒,憑什麼與荀攸平起平坐分列兩側?
......
楊修神色複雜地望向曹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