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我大吳疆土者,盛必擊而破之!
雖然之名尚未確立。
但徐盛那顆赤誠的報國之心,早已銘刻在骨血之中。
孫權見狀微微頷首。
江東豪傑何其多哉!
此戰必能攻克合淝,甚至一舉拿下淮南!
正自得意之際。
潘璋忽駕小舟疾馳而來,呈上一封密信。
這是......?
孫權眯起雙眼。
潘璋連忙稟報:
主公,此乃子敬先生遣人急送。
言明十萬火急,務必親啟。
聽聞是魯肅來信,孫權神色稍霽。
魯肅既是心腹,更是知己。
若非其身為左都督需鎮守江夏,此番必會隨軍出征。
此刻收到來信,孫權心中甚是欣慰。
看啊,即便遠在江夏,子敬仍時刻掛念著主公。
懷著欣喜之情,孫權徐徐展開信箋。
然而......
他的臉色從欣喜轉為陰沉,最終化作震怒!
嗤啦——
盛怒之下,信箋被撕得粉碎!
魯肅竟如此不看好此戰!
信中力勸孫權立即撤兵,避免與曹軍交鋒。
理由有三:
其一,涼州、漢中之戰後,曹軍實力不減反增。此時開戰實非良策。
其二,江東軍攻城能力薄弱。昔日周瑜攻南郡尚耗時年餘,如今攻打合淝更是難上加難。
其三,即便攻下合淝亦無大用。周遭百姓早被曹操遷往壽春。
合淝本質上隻是一座軍事要塞。
即便孫權成功攻占此地,後續的糧草補給和人口補充仍需攻克壽春城。壽春周邊地勢平坦,極利於敵方騎兵展開大規模作戰。倘若孫權率江東軍強攻壽春,無異於讓曹魏鐵騎肆意收割,必將造成慘重傷亡。
這正是魯肅反對此時進攻合淝的三點關鍵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