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侯惇從震驚中回過神,立即趕往尚書令府與荀彧商議。
恰巧荀彧也收到了遼東急報。
二人剛坐下,夏侯惇便直切主題:文若,公孫淵年方弱冠,竟敢囚禁叔父,還扣押了前來朝貢的使者。這般舉動,分明是要!
獨目將軍眼中寒光乍現。
自白狼山之戰後,北方已太平十載。若遼東生變,幽州難免再起烽煙。
但荀彧與夏侯惇都是雷厲風行之人。
若公孫淵真敢,他們必須立即采取行動。
元讓,我意先遣使赴遼東交涉。荀彧沉吟道,朝廷可保留其太守之位,但他必須為篡位之事付出代價。
夏侯惇深以為然。
遼東可以保持半狀態,但公孫淵必須【敏感內容較多,無法繼續輸出】
踏頓死後,能臣抵之已率烏桓部眾歸順曹操。
如今卻突然投效公孫淵麾下。
此舉分明是要聯手謀逆!
倏然間。
荀彧察覺其中蹊蹺。
烏桓雖與遼東毗鄰,公孫淵終究隻是個弱冠青年。
而能臣抵之卻是老謀深算之輩。
烏桓勢衰,他與公孫淵勾結作亂,勝算渺茫。
可為何仍要鋌而走險?
幕後究竟是誰在推動?
……
荀彧心中漸漸浮現數道人影。
正是河北世家幾位家主——
太原王氏、範陽陸氏、博陵崔氏、南皮辛氏。
清河崔氏因崔琰獲罪被誅,博陵崔氏尚存。
這些河北世家在北方根基深厚。
然而他們多是在袁紹敗亡後歸附曹營。
即便有曹操扶持,仍難與河南世家抗衡。
甚至麵對河南世家時不得不謹小慎微。
若烏桓叛亂真是河北世家在暗中操縱——
他們究竟意欲何為?
疑雲籠罩荀彧心頭。
夏侯惇沉聲道:
文若,烏桓與公孫淵聯軍足有十餘萬之眾。
僅靠幽冀守軍恐難抵擋。
荀彧默然頷首。
他隱約感到這場叛亂背後藏著更深的陰謀!
最棘手的是——
這分明是場陽謀!
曹操正遠征河西,麾下大將皆隨軍出征。
消息傳遞受阻,若荀彧與夏侯惇遲疑不決,唯有請示曹操定奪。
但等詔令往返——
公孫淵與能臣抵之怕是早已攻陷幽州!
因此。
平定叛亂之策隻能由二人決斷。
可荀彧擔憂幕後主使意在調虎離山——
若夏侯惇率軍離京,許都必將危矣!
倘若夏侯惇不率軍北上,冀州與幽州便會完全暴露在能臣抵之與公孫淵的兵鋒之下!
沉吟良久,荀彧對夏侯惇說道:
元讓,暫且稍安勿躁,容我思忖一個時辰。
一個時辰後,定當給你答複。
夏侯惇素來信重荀彧,便應允了這個請求。
此刻二人皆心亂如麻。
然局勢已迫在眉睫。
正所謂一著不慎,滿盤皆輸。
若不能妥善應對,後患無窮!
......
夏侯惇暫離尚書令府,荀彧則踱步至後院。
隻見荀采正含笑端詳著曹舒遣暗衛快馬加鞭送來的禮物。
見此情形,荀彧頓感頭疼。
雖說早有心理準備,但想到小妹荀采即將嫁給那個滿腹詭計的曹舒,仍不免鬱結於心。
他深吸一口氣,對荀采道:
采兒,為兄有事相商。
被打斷思緒的荀采眼中掠過一絲不悅。
待聽完荀彧講述公孫淵與能臣抵之的異動後,她的神色漸趨凝重。
兄長,公孫淵與能臣抵之此番必是有備而來。
但小妹以為,此二人恐是受人利用。
若丞相大人與我軍主力尚在,平定此二人易如反掌。
然幕後之人偏選在丞相與舒公子儘數出征之時發難。
足見其所圖非小。
許昌、天子,抑或其他,皆有可能成為其目標。
荀彧麵色愈發陰沉。
小妹所言極是。
公孫淵不過莽夫,被人當作棋子。
能臣抵之定是得了什麼承諾,才敢鋌而走險。
相較這二人,藏在暗處的才最為可怖!
思及此處,荀彧向荀采求教:
采兒以為,當如何化解此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