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主公定下婚期在一月後,小姑如今裝扮,是否過早?”
經曹操與荀彧商定,曹舒與荀采的婚期定於一月後的吉日。
自得知消息,荀采日日精心裝扮。
她本就容色傾城,奈何對手亦非庸脂俗粉。
王元姬獲封誥命夫人,地位直逼正室,
與荀采的較量尚未落幕。
荀采笑答:
“公達,小姑須得多試,才知大婚當日戴何發簪最佳。”
“況且,絕不能輸給王家那丫頭!”
荀攸暗自搖頭。
女子間的爭勝之心,他始終難解。
此刻,許昌王朗府中亦上演相似場景。
王元姬試遍錦衣華服,仍覺未儘完美。
與荀彧的肅穆不同,
王朗性情豁達,竟在一旁替孫女參謀。
見王元姬擱下藍裳,王朗遞過一件粉衣道:
“元姬,祖父以為,你不該舍本逐末。”
荀采英氣逼人,而你溫婉可人,不如穿得更柔美些,過門後舒公子定會對你寵愛有加。
王元姬淺笑應下,心底卻仍存著與荀采一較高下的念頭。
這場較量不止關乎她們二人,更牽動著荀家與王家,乃至河南世家與青徐世家的暗流之爭。
這時代不似後世,世家嫁女,嫁妝便是臉麵。荀彧與王朗為女兒備下的,皆是傾儘家底的重禮。
而曹舒此刻正與郭女王、張菖蒲、孫尚香、關銀屏等美妾嬉戲。
正室之位僅屬王元姬,其餘人隻能為妾。待曹舒登基,她們或可晉為妃嬪。
眾女嬌媚,縱是曹舒也需稍作休整。
晚膳後,又一位佳人登門,曹舒於院中相迎。
……
益州,成都。
十五歲的劉禪身著新製龍袍,在諸葛亮攙扶下緩緩坐上龍椅。
劉禪何以突然稱帝?
一切始於江夏之戰。
劉備戰死,蜀軍覆沒,益州局勢急轉直下。
比起原本曆史,劉備在益州的根基更為薄弱——未取漢中,未服世家,內憂外患。
若江夏之戰得勝,或可扭轉乾坤,但劉備敗了,連帶益州精銳葬送沙場。
益州世家蠢動,就連舊部也心生疑慮。
蜀地眾人並不清楚劉備建立的基業還能維持多久。
在這危急時刻,諸葛亮、趙雲等人挺身而出,扛起重任。
諸葛亮以剛柔並濟的手段穩定局勢。
他給予益州世家承諾,又向追隨劉備征戰的將領們保證北伐的決心。
諸葛亮鄭重宣告,即便劉備已逝,他仍將帶領眾人扛起複興漢室的大旗。
儘管手握大權,諸葛亮始終恪守臣節,對劉禪執主公之禮,儘心教導,期望他能繼承劉備遺誌。
劉禪的能力暫且不論,但短期內蜀漢的重擔全落在諸葛亮肩上。
為提振士氣,諸葛亮組建新軍,再次向南中各部示好。
儘管帶來洞主、金環三結等人曾坑害劉備,但蜀地仍需南中的人力資源。
在諸葛亮的努力下,孟獲率先響應,派弟弟孟優率五千蠻兵支援成都,並協助修繕通往蜀地的官道。
此舉雖非孟獲深謀遠慮,但對南中發展大有裨益。
不久後,益州得知劉協遇害的消息,人心惶惶。
儘管劉協並非雄主,但他終究是漢室正統的象征。
他的死,猶如漢室覆滅的喪鐘。
為安定人心,諸葛亮果斷宣稱劉協死於曹操之手,並擁立劉禪繼位,延續漢室正統。
這一舉措,與曆史上的應對如出一轍。
雖然劉備已不在,但諸葛亮憑借過人的才智,依然製定了應對之策。
於是,年僅十五歲的劉禪登基稱帝!
諸葛亮被劉禪冊封為丞相。
趙雲及劉備集團的其他文臣武將也紛紛得到晉升。
……
此刻,望著端坐龍椅的劉協,諸葛亮眼中滑落兩行清淚。
他多麼希望坐在那個位置上的人是主公劉備!
可惜,天人永隔。
劉備戰死於江夏之戰,諸葛亮隻能繼承他的遺誌,繼續為複興漢室而奮鬥。
“相父,您怎麼哭了?”
劉禪見諸葛亮落淚,關切地問道。
諸葛亮微微一笑,拭去淚水,答道:“陛下不必擔心,老臣隻是想起了一些往事。”
“今日是陛下登基之日,除了冊封百官外,還需儘快選定皇後。”
劉禪聞言,臉上浮現一絲苦澀。
他對女子並無太大興趣,反倒更癡迷於鬥蛐蛐之類的玩樂。
或許是年紀尚小,他對選後一事並不期待,索性全權交給相父安排。
原本曆史上,劉禪的皇後應是張星彩。
但如今張星彩已被曹舒帶回曹營,即將成為其側室,自然無法再嫁劉禪。
諸葛亮深謀遠慮,明白皇後人選必須能穩固益州世家。
因此,他決定從益州大族中挑選。
儘管張鬆此前在漢中之戰中被俘,但張家仍是益州前三的世家。
在諸葛亮的安排下,張鬆的侄女將成為劉禪的皇後。
很快,大朝會結束。
劉禪正式登基為帝。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雖然這個皇帝僅在益州得到承認,但比起之前的割據勢力,終究多了幾分威嚴。
然而,諸葛亮剛回丞相府,趙雲便匆匆趕來。
“子龍,今日是陛下登基之日,有何急事?”
作為益州僅存的大將,諸葛亮對趙雲極為倚重。
趙雲文武雙全,勇猛善戰,且對劉備忠心耿耿,諸葛亮自然更加器重他。
趙雲拱手向諸葛亮請教:
丞相,陛下登基稱帝一事,曹操與曹舒必不會坐視不理。
恐怕曹軍很快就會從漢發兵,進犯我益州。
不知我益州該如何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