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飛、魏延二人亦可與你再度並肩作戰。”
“而你們的戰場,就在江東!”
“昔日江東鼠輩背信棄義,今日我便給你們機會,一雪前恥!”
此言一出,趙雲心中頓時燃起戰意。
相比曹營,江東才是劉備集團最痛恨的敵人。
曹軍至少是在正麵戰場擊敗他們,而江東卻是盟友背後捅刀!
刹那間,複仇的火焰在趙雲胸中升騰。
興複漢室或許已無可能,但若能擊敗江東,為劉備和關羽,也算不枉此生!
隨後,夏侯淵引曹舒進入南鄭城。
諸葛亮即將北伐的消息已傳至夏侯淵耳中。
在曹舒看來,諸葛亮確實令人敬佩。
劉備死後,他仍能凝聚蜀漢人心,堅持北伐。
僅此一點,便勝過許多人。
此外,曆史上諸葛亮去世時,家中清貧如洗,僅有草席數張、陋室一間。
作為一國的丞相和實際掌權者,能夠做到這種程度確實相當不易。
然而,對於敵人而言。
曹舒的目標很明確,就是要先擊敗諸葛亮!
經過與夏侯淵的商議,曹舒決定主動出擊。
畢竟五丁關和葭萌關都在曹軍掌控之中。
主動進攻,曹軍並不處於劣勢。
蜀軍唯一的優勢或許就是蜀地的地形。
但在暗衛的滲透下,蜀地的地形已被繪製成詳細地圖,呈遞到曹舒手中。
這份地圖的精確程度,甚至遠超當年張鬆獻給劉備的西蜀地形圖。
確定主動進攻的策略後,曹舒決定親自率軍出征,黃忠、鄧艾、龐德、薑維、甘寧等將領全部隨行。
起初,曹舒打算讓夏侯淵留守南鄭城。
但夏侯淵堅決反對。
他的理由很簡單:
連黃忠這樣的老將都隨軍出征,他夏侯妙才怎能待在後方?
況且,有防守大師郝昭坐鎮後方就足夠了。
何必讓他這樣的大材小用?
麵對夏侯淵如此直白的自薦,曹舒一時難以反駁。
想想也是,這位叔公性格剛烈,向來擅長長途奔襲。
讓他在後方坐等戰報,確實會讓他坐立不安。
最終,夏侯淵如願加入了出征隊伍。
不過,為了防止夏侯淵中了諸葛亮的計謀,曹舒沒有讓他單獨領軍,而是將他留在自己身邊。
說到底,曹舒實在擔心夏侯淵在戰場上衝動行事,白白送命。
眼看天下即將統一,若在這緊要關頭折損夏侯淵這樣的大將,實在令人痛心。
因此,儘管風險很小,曹舒還是堅持將夏侯淵帶在身邊。
對此,夏侯淵有些不以為然。
他本想反駁說,自己帶兵打仗時曹舒還沒出生。
但轉念一想,這位大侄孫的戰績確實遠勝自己。
......
雒城附近。
諸葛亮正率軍在此休整。
突然,探子前來報告:
稟報丞相,偽朝司空曹舒親率八萬大軍,已出葭萌關,正向蜀地進發!
什麼!?
諸葛亮身側,隨軍出征的文武官員們心中都蒙上一層陰霾。
曹舒的威名,如雷貫耳。
他過往的戰績,早已令劉備與孫權兩大陣營視其為曹操之後最危險的對手!
見眾人神色惶然,諸葛亮輕搖羽扇,溫聲道:
諸位不必憂慮,曹舒此番出兵,本相早有預料。
試想,若他固守葭萌關,對我軍而言反倒棘手。
如今他主動出擊,雖氣勢洶洶——
卻也給了我軍可乘之機。
漢室衰微已久,複興之路艱險。
唯有險中求勝,正麵擊潰曹舒,方能扭轉乾坤!
眾人聽聞丞相早有籌謀,懸著的心稍稍放下。
無人察覺——
諸葛亮的指節已攥得發白。
他心中早有推演:若趙雲奇襲南鄭得手,捷報早該傳來。
可如今曹舒都已離城出征,仍無半點音訊。
答案不言而喻——
子龍將軍,敗了。
敗局意味著什麼,諸葛亮心知肚明。
但作為三軍統帥,季漢脊梁,他絕不能顯露半分動搖。
直到軍議散儘,獨處帳中時,丞相才任淚水浸透衣襟。
子龍......亮之過也。
若當初否決那場奇襲,或許局勢不至如此艱難。
然世事難回頭。
縱使前路晦暗,諸葛亮仍要帶領眾人繼續前行。
他拭去淚痕,傳令召見馬謖。
不多時,馬謖而來。
這位得意門生自覺儘得真傳——
先前收服南蠻時,諸葛亮采納的計策便有其獻策之功。
此刻得蒙單獨召見,馬謖眉宇間難掩自得。
學生拜見恩師。他恭敬行禮。
諸葛亮輕輕頷首,示意馬謖入座。
幼常,曹軍來犯,你有何見解?
未等諸葛亮說完,馬謖便自信答道:先生,學生以為可設伏圍殲。
曹舒當真會率軍入蜀?
蜀道天險,自古聞名。
然蜀地周邊群山環繞,小道縱橫。
何不借此地利,誘敵深入,使其成為籠中之獸!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馬謖眼中閃爍著智慧的光芒。
他想起春秋戰國時,田單僅憑兩城殘兵,以火牛陣擊退五國聯軍。
如今季漢雖處境艱難,卻比當年齊國更有勝算。
若能在此戰中除掉曹舒,使曹操後繼無人,局勢必將逆轉。
諸葛亮再次點頭。
此計雖妙,但誘敵談何容易。
馬謖繼續獻策:先生不妨讓學生擔任疑兵。
撥我兩萬兵馬,在石錘山設防。
此處乃曹軍必經之路。
屆時先生可率主力與孟獲蠻兵,繞至敵後。
前後夾擊,必能大破曹軍!
諸葛亮投來讚許的目光。
此計確實可行,關鍵在於守將之能。
若趙雲尚在,石錘山非他莫屬。
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