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謖既是獻策之人,由其駐守倒也合適。
見諸葛亮仍有遲疑,馬謖鄭重道:先生明鑒,學生豈敢以軍國大事兒戲。
“老師若是不信,願當麵立下軍令狀!”
“若守不住石錘山,甘願受軍法處置!”
……
馬謖的兄長馬良,在江夏之戰中隨劉備一同陣亡。
馬良作為江夏馬家長子,素有馬氏五常,白眉最良的讚譽。
雖非神話中的神筆馬良,
但與諸葛亮年歲相仿,乃是多年故交。
自馬良死後,諸葛亮待馬謖如親弟。
此刻見馬謖執意立狀,諸葛亮不禁動容。
幼常,不必如此。
諸葛亮輕歎道。
馬謖卻堅持己見:
丞相,末將此前未曾領兵。
若貿然統軍,恐將士不服。
立此軍令狀後,
既可激勵末將,亦可服眾。
諸葛亮隻得默許。
他對馬謖的才能確有信心,
隻是欠缺實戰經驗。
見馬謖如此堅決,
諸葛亮不便再勸。
最終撥付兩萬兵馬,令其駐守石錘山。
……
與此同時
曹舒率軍南下葭萌關後,
迅速展開部署。
憑借暗衛提供的情報,
加上高清地圖輔助,
雖不敢說了如指掌,
但至少不會迷失方向。
不過,
踏入蜀地後,
曹舒突發奇想:
何不讓鄧艾走陰平小道奇襲成都?
可惜陰平位於漢中,
此計暫不可行。
然而鄧艾與薑維膽識過人,
竟先後欲尋小路偷襲成都!
曹舒正欲安排,
暗衛急報:
馬謖已立軍令狀,
率兩萬兵馬進駐石錘山,
若失守甘願受罰。
曹舒一時語塞。
曆史的軌跡似乎總有其自我修正的力量?
即便因他的乾預,許多事情已偏離原本的方向。
可有些人依舊執迷不悟,在作死的邊緣瘋狂試探。
比如馬謖。
軍令狀?嗬,熟悉的戲碼。
石錘山的地勢與街亭如出一轍,皆是易守難攻的險要之地。
但能否守住,全看將領的本事。
若換作郝昭這等善守之將,自然不在話下。
至於馬謖……難說。
思及此,曹舒當即下令:鄧艾、薑維各率一支蠻兵,繞至石錘山後方,斷其水源與糧道。
正麵強攻的任務,則交給了張合。
這也是曹舒的一點惡趣味——
讓張合擊敗馬謖,豈不比親自出手更有格調?
況且,張合是何等人物?馬謖又算什麼?
二人實力懸殊,天壤之彆。
再加上鄧艾、薑維從旁策應,此戰張合想輸都難。
……
石錘山上,馬謖布陣已畢。
曹軍南下,他心中暗喜。
對年輕氣盛的馬謖而言,此戰正是揚名立萬的絕佳機會!
畢竟,此次曹軍主帥是曹舒——
連先主劉備都未能擊敗的對手。
若他能一舉擊潰曹舒……
想到這裡,馬謖愈發亢奮,徹底放飛自我。
他將副將王平趕到山腳,不屑道:
“王平,你大字不識,懂什麼兵法?”
“老老實實在山下守著便是。”
王平雖出身行伍,卻不愚鈍。
馬謖的傲慢令他憤懣。
顯擺學問?有何意義!
更令他不安的是,心底隱約泛起一絲不祥的預感。
王平心中暗想,這馬謖或許是個隻會壞事的主兒。
不過,他自然不會當麵和馬謖說這些。
畢竟馬謖早已立下軍令狀,又是丞相的門生。
若直言不諱,恐怕還會惹得馬謖惱怒。
於是,王平索性帶著少量兵馬,下山駐守,省得麻煩。
而馬謖的荒唐舉動,很快接二連三地出現。
趕走王平後,馬謖便命人在山上大張旗鼓地紮營。
明明有些營帳根本用不上,他卻仍堅持派人駐紮。
說到底,除了顯擺,更多的是想收買人心。
馬謖從書中學到,善待將士能讓他們更加擁戴自己。
於是,他便下令多搭帳篷,好讓士兵們睡得寬敞些。
這想法本意或許不壞。
可馬謖卻忽略了一個關鍵問題——
帳篷又不是他自己動手搭的,全得靠士兵們出力。
結果,將士們本就因行軍疲憊不堪,還得額外搭建營帳。
更倒黴的是,老天爺似乎也看不下去了,偏在這時下起了大雨。
“嘩啦啦——”
雨水傾盆而下,士兵們無處可躲,渾身濕透。
這下,士氣非但沒提升,反倒讓眾人對馬謖更加不滿。
有些性子直的士兵甚至直接罵他靠關係上位,隻會折騰人。
馬謖氣得不行。
喜歡三國:開局逆襲,大小喬求嫁我!請大家收藏:()三國:開局逆襲,大小喬求嫁我!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