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物於行軍、於探索,實乃無價之寶!”
隔壁的嬴政心中也是一動。
辨彆方向,對帝國擴張、對控製廣袤疆域,意義非凡!
若能掌握此術……
蒙毅更是瞬間想到了無數軍事應用場景。
“還有‘活字印刷術’,剛才提過一嘴。”趙天成繼續說。
“以前印書,得整塊木板雕版,費時費力,印彆的書又得重新雕。活字印刷,就是把每個字都單獨刻成一個小方塊,常用字多刻幾個。印書時,按照文章內容,把這些活字撿出來排好版,刷上墨就能印。印完了,把版拆了,字塊還能反複用。這效率,比雕版快太多了!書印得快,成本就低,讀書人買書就容易了。知識傳播的速度,那就蹭蹭往上漲!”
“雕版變活字……反複使用……成本大降……”扶蘇迅速理解了其巨大意義。
扶蘇知道現在連整塊的木板雕版大秦都沒有。
這與他之前對“知識下放”的思考完美契合!
“先生,此術若行,教化萬民,普及學識,將不再是空談!難怪宋朝文風鼎盛!”
“對頭!”趙天成點頭,“另外,宋朝的造船技術也是一流,能造出載重非常大、抗風浪的大海船,用上水密隔艙技術,一個艙破了船不沉。天文觀測、醫學、數學等等,都達到了一個高峰。總之,在鼓搗這些‘本事’上,宋朝確實有兩下子。”
扶蘇聽得心馳神往,宋朝的形象在他心中越發豐滿:一個文采風流、技藝精湛,卻又因軍事製度掣肘而屢遭外辱的複雜王朝。
“先生,”扶蘇整理了一下思緒,問出了關鍵問題,“學生有一事不明。先生曾言,民不聊生則亂起。宋朝想必民間疾苦亦不會少。然其國祚祚祚祚三百年間,雖外患不斷,內部似……似無動搖其根基之大亂?此是何故?莫非因其文治昌明、技藝發達,竟能消弭民怨於無形?”
隔壁的嬴政精神一振!
這正是他極度關心的問題!
大秦最大的隱憂就是內部不穩!
宋朝如何能維持相對的內部穩定?
趙天成“嘿”了一聲:“消弭民怨於無形?想得美!宋朝農民起義也不少!規模大的比如北宋末年的方臘起義,聲勢浩大,席卷東南。”
“但是,相比其他一些朝代動不動就全國性大起義、直接把朝廷掀翻,宋朝的農民起義,大多被局限在局部地區,最終都被鎮壓下去了,沒有形成能夠徹底顛覆朝廷的力量。這裡麵,還真有它製度上的一些‘優勢’或者說‘特點’。”
“哦?請先生詳解!”扶蘇急切地問。
“第一招,科舉分流精英。”趙天成豎起一根手指。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這口號真不是白喊的。宋朝把科舉這條路開得夠寬,錄取人數多,讓天下絕大多數有本事、有野心、想往上爬的聰明人,都把精力耗在了讀書考試做官這條‘正道’上。”
“你想想,一個農家子弟,如果腦子好使,他首先想的是怎麼頭懸梁錐刺股考取功名,光宗耀祖,而不是琢磨著怎麼去造反。造反風險太大,成功率太低,而科舉雖然也難,但至少有個看得見、摸得著的希望,而且成功了收益巨大,社會地位天壤之彆!”
“這就把社會中最有組織能力、最有煽動力的那部分精英人才,給吸納到體製內了。剩下那些活不下去、被迫造反的農民,往往缺乏真正有能力的領袖,成不了大氣候。方臘算有點本事,但跟那些能攪動天下風雲的人比,還是差了點,而且宋廷反應夠快,手段夠狠。”
嬴政心中劇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