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河流總在不經意間拐彎,帶來新的挑戰與機遇。
就在青禾書社穩步發展,孩子們茁壯成長之時,一個好消息打破了我們這個小家庭的平靜——子豪成功考取了省城農業局的公務員。
這個結果是預料之中的,正如上一世一樣。
這份工作與他的專業契合,平台更高,也更能實現他內心深處為更廣闊天地服務的理想。
我們全家都為他感到驕傲。
然而,喜悅之餘,一個現實的問題也擺在了麵前:這意味著子豪無法再像以前那樣,每天有那麼多自由時間,隨時充當書社的“定海神針”和孩子們嬉戲玩鬨的爸爸。
新的生活模式,需要我們一起重新規劃和適應。
子豪很快去省城報到入職,開始了他的新工作。
他隻能在傍晚回來。
而我,因為學校的教學工作有固定的課程表,並且承擔著一定的科研任務,工作日同樣無法像以前那樣靈活地兼顧書社。
我們這對曾經的“書社主力夫妻”,一下子都變成了“周末義工”。
青禾書社的日常運營壓力,瞬間落在了蘭鳳和林少蓮肩上。
主意還是落在蘭鳳和一個書社“社長”的身上,她正在讀研究生,有一些自由時間,而林少蓮與我一樣,在師大附中有
好在經過一年的磨合,她們對書社的一切早已駕輕就熟,無論是選書、活動策劃還是日常管理,都能獨當一麵。
我和子豪雖然人在遠處,但心始終係在書社,通過手機群隨時保持溝通,參與重大決策,周末回來更是會投入十二分的精神去幫忙。
而家庭方麵,最大的變化來自於三胞胎的照顧。
承煜、瑾妍和啟辰正是精力最旺盛、探索欲最強的年紀,一個孩子尚且需要全身心投入,何況三個?
單靠我父母兩人,顯然會力不從心。
就在這時,子豪的父母做出了一個讓我們既感動又安心的決定。
他們經營多年的早餐店生意一直不錯,但為了孫子孫女,他們毅然請了一位信得過的專業店長負責日常管理,自己則退居二線,隻偶爾去店裡看看。
於是,子豪的父母也搬了過來,與我父母一起,組成了“四個老人共同照顧三個娃”的超級聯合育兒團隊。
起初,我們還有些擔心四個老人在一起會因為育兒觀念、生活習慣不同而產生摩擦。
但事實證明,我們的擔心是多餘的。
我父母性子溫和,注重孩子的教育和閱讀習慣培養;子豪的父母開朗實乾,更擅長帶孩子進行戶外活動和生活技能啟蒙。
他們之間反而形成了一種奇妙的互補。
清晨,通常是子豪媽媽和我媽媽在廚房忙碌,準備營養豐盛的早餐,子豪爸爸和我爸爸則負責帶著三個睡眼惺忪的小家夥洗漱、穿衣。
白天,四位老人分工明確:爺爺和外公負責帶孩子們去公園奔跑曬太陽,進行“體能訓練”;
奶奶和外婆則負責在家進行“智力開發”,讀繪本、玩拚圖、唱兒歌。
下午茶時間,是四位老人和三個孩子的歡樂茶話會,分享著各自遇到的趣事。
晚上,我和子豪隻要沒有特彆的事情,一定會進行視頻通話。
三個小腦袋擠在屏幕前,爭搶著告訴我們今天爺爺教他們認識了什麼新蟲子,外婆給他們講了什麼新故事,或者炫耀奶奶新做的美味點心。
看著屏幕那頭孩子們紅撲撲的笑臉和四位老人雖然疲憊卻滿足的神情,我們懸著的心也徹底放了下來。
周末,成了我們全家最期盼的時光。
子豪會帶著省城買的新鮮玩意兒或特產趕回來,我會儘量把工作提前完成,空出整塊時間。
我們倆會“接管”孩子,讓四位老人徹底休息,或者一起帶著老人和孩子去近郊遊玩。
周末的青禾書社,也因為我們的回歸而顯得格外熱鬨,充滿了團聚的歡聲笑語。
這種新的生活節奏,雖然少了平日裡的朝夕相處,卻讓每一次團聚都顯得彌足珍貴。
子豪在新崗位上找到了價值和方向,我在教學和有限的書社參與中平衡著自我價值與家庭責任。
孩子們在四位老人毫無保留的愛與陪伴下,健康快樂地成長著,性格也愈發鮮明。
承煜沉穩愛思考,瑾妍細膩敏感愛畫畫,啟辰活潑好動是個小開心果。
一個周末的傍晚,我們一大家子人,四位老人,我們夫妻,還有三個跑來跑去的小豆丁,一起在小區花園裡散步。
夕陽給每個人都鍍上了一層溫暖的金色。
看著這浩浩蕩蕩又其樂融融的一幕,子豪悄悄握住了我的手。
“辛苦你了,也辛苦爸媽們了。”他低聲說。
我看著前方,媽媽正彎腰給啟辰係鞋帶,爸爸和子豪爸爸在討論一棵樹的品種,子豪媽媽牽著瑾妍的手在認花,承煜則安靜地跟在爺爺身邊。
“是辛苦,”我回握他的手,心裡卻充滿了力量,“但你看,我們不是一個人在戰鬥。我們有彼此,還有他們。”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家庭,就像一棵大樹,根係緊緊纏繞,才能枝繁葉茂,共同抵禦風雨。
事業的拓展,責任的重新分工,不僅沒有讓我們這個家疏遠,反而讓我們更深刻地理解了彼此支撐的意義。
青禾書社的燈光依舊溫暖,為社區點亮著一方閱讀與交流的空間。
而我們的小家,在四位老人的鼎力支持下,也同樣燈火通明,洋溢著隔代親情的醇厚與溫暖。
生活,在另一種模式的運轉下,繼續書寫著它的踏實、溫暖與綿長。
青禾書社兩周年慶的氛圍,尚未完全散去,空氣中似乎還殘留著昨日讀者感恩活動時的咖啡香與歡聲笑語。
但我們四個合夥人此刻圍坐在打烊後的書社裡,氣氛卻與昨日的溫馨截然不同。
桌上攤開著過去兩年的賬本和結算報表。
數字是冰冷的,清晰地顯示著一個我們無法回避的事實:
刨去所有成本,書社這兩年的盈利微乎其微,幾乎是在盈虧平衡點上掙紮。
理想很豐滿,但現實,終究是骨感的。
蘭鳳和林少蓮的臉上寫滿了疲憊與不甘。
她們投入了最多的時間和心血,這裡就像是她們親手哺育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