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正午時分,陽光透過斑駁的樹葉灑在屋內,塵埃在光影中飛舞。我緩緩打開了那本發黃的日記,紙張發出輕微的“沙沙”聲,仿佛在訴說著歲月的滄桑。我仔細閱讀《九轉還丹功》的第四轉內容,每一個字都似蘊含著無儘的奧秘,等待著我去探尋。
一、清明水潤:養陰功的時辰玄機
1042年的清明,細雨如絲,如牛毛般紛紛揚揚地飄落。這細雨仿佛是天地間的精靈,帶著清新與生機,輕輕地浸潤著古籍裡的字跡。那一頁頁發黃的紙張,在雨水的輕撫下,似乎更加靈動起來,仿佛在向世人訴說著那段古老而神秘的修煉往事。
原文)第四轉養陰
練法:選初六、十六、二十六日半夜時分,洗漱畢、入靜室閉目盤坐,叩齒三十六遍,寧神閉息。這時期閉息,與前不同,直使鼻內無出入之息,直候體內真氣充滿,氣貫舌竅,口中津液滿溢,然後緩緩咽之,意念其歸心。歸心之津液激動心神之火,溫煦全身,五臟覺熱,遺體微汗,四肢舒適。如此為一遍。每至二十六日,如此行功三遍,止功。
效應與注意事項:此功行後,可覺右脅有聲如雷鳴,道熱氣流入丹田,鼻中火光迸出。此功練成後,於靜坐之時,能感覺內丹的神光從頂門放出,如一輪明月,罩籠身體;身體不畏寒暑風霜,四季如一。
日記中記載,陳樸擇定丁未年清明二十六日這個特殊的時間節點,絕非偶然。這個介於春末夏初的節點,暗合“水潤木生”的五行至理。在五行學說中,水屬腎,木屬肝,此時腎水滋養肝木,正是陰陽調和、生機勃發的時節。
案頭擺放的那碗清水,看似尋常,實則蘊含深意。其形圓象天,圓潤的水麵如同天空的縮影,廣闊而深邃;質潤法地,水的潤澤之性恰似大地的滋養萬物之功。它被擺在巽位東南方),取“清明風至,萬物潔齊”之意。巽在八卦中代表風,象征著靈動與變化。清明時節,清風徐來,吹走了冬日的沉悶,帶來了萬物的複蘇。這碗清水置於巽位,仿佛與天地間的清風相呼應,汲取著自然的力量。同時,這也暗合《淮南子》“清明者,天之刑也”的時節肅殺與生機交織之理。清明時節,既有著對舊事物的清理和淨化,又孕育著新生命的希望,就如同修煉之人在修行過程中,不斷摒棄雜念,淨化身心,同時又在新的境界中煥發出勃勃生機。
三十六次叩齒的韻律尤為講究,這是修煉過程中的關鍵步驟。叩齒分“天叩”門齒相擊)、“地叩”犬齒相擊)、“人叩”臼齒相擊),此處總叩三十六,暗合天罡三十六數。天罡在古代被認為是一種神秘而強大的力量,代表著宇宙的秩序和能量。每一次叩齒,都像是在與天地間的神秘力量建立聯係,喚醒身體內部的潛在能量。
初叩時,齒間生澀,仿佛是在磨礪一塊未經雕琢的璞玉。牙齒之間的碰撞,傳遞出一種清脆而有力的聲音,在寂靜的修煉空間中回蕩。隨著叩齒的次數增加,舌下漸漸有金津玉液生出。當叩到第十二叩時,那原本乾澀的口腔中開始湧現出一絲清涼的津液,如同清晨草葉上晶瑩的露珠,珍貴而純淨。待第三十六叩完成時,津液已盈滿口。這津液非比尋常,《雲笈七簽》載“玉泉者,口中之津液也,朝未起,早漱津令滿口而吞之,啄齒二七過,如此者三,乃止,名曰練精”,而此處津液初苦後甘,恰應“苦生心、甘入脾”的五臟相生之序。咽下時,喉間清涼如溪,仿佛一股清泉順著任脈緩緩流淌而下,貫通膻中、氣海二穴。這股清涼之感,不僅是身體上的舒適體驗,更是一種內在的能量運行和調和,象征著修煉者在與自身的身心進行深度的對話和溝通。
二、閉息震丹:右脅雷鳴的玄關之秘
閉息之法在修煉過程中至為關鍵,它是連接身體與精神、物質與能量的重要橋梁。修煉者行“胎息”之術,這是一種模擬胎兒在母體內呼吸狀態的修煉方法。在胎息的過程中,修煉者屏息至“氣極”之際,此時身體內部的氣場達到了一種臨界狀態。
就在這時,右脅突然轟鳴,這聲音並非來自外界的自然環境,而是源於體內的“氣衝病灶”。在中醫理論中,右脅屬肝《素問·刺禁論》“肝生於左,肺藏於右”),然而此處的雷鳴卻並非肝病之征,而是元氣衝破肺經雲門穴、中府穴阻滯的跡象。當修煉者通過一係列的修煉步驟,聚集起了足夠的元氣後,這股強大的能量開始在體內尋找突破口,試圖衝破經絡中的阻滯,以實現更深層次的氣血運行和能量循環。
轟鳴之聲如夏日驚雷,低沉而雄渾,在寂靜的修煉空間中回蕩,給人一種震撼心靈的感覺。這雷聲暗合《周易》“震卦”“震驚百裡,不喪匕鬯”的卦象。震卦代表著雷動,象征著強大的力量和變革。在修煉的語境中,內氣如雷動,喚醒沉睡的丹田元陽,意味著修煉者的身體和精神即將進入一個全新的階段。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雷鳴過後,熱氣衝丹,這是“煉精化氣”的關鍵轉折時刻。鼻孔微現火星非肉眼可見,乃內視之象),這一微妙的現象對應著《入藥鏡》“上鵲橋,下鵲橋,天應星,地應潮”的水火相濟之理。在丹道修煉中,鵲橋指的是舌頭和上顎之間的連接,上鵲橋為舌抵上顎,下鵲橋為會陰穴。當腎水隨內氣蒸騰而上,心火隨息沉潛而下,二者在丹田處交彙,形成了“水火既濟”之象。此時,身體仿佛是一座即將噴發的火山,內部蘊含著巨大的能量。恰如《鐘呂傳道集》所言“氣滿丹田,自能起火”,丹田內的熱氣如同火山內部的岩漿,蓄勢待發。
然而,危險亦暗藏其間。若氣息引導偏斜,便可能致“相火妄動”,引發心悸、潮熱等症。相火本是人體正常的生理之火,但如果失去控製,就會變成一種有害的邪火。在修煉過程中,氣息的引導就如同駕馭烈馬,需要極高的技巧和專注力。稍有不慎,就可能讓相火失控,對身體造成損害。因此,文中強調“需謹慎引導”,這正暗合丹道“火侯最難調”的至理。火候的把握是丹道修煉的核心難點之一,它需要修煉者具備敏銳的感知能力和精準的控製能力,根據身體的反應和內氣的變化,適時調整修煉的節奏和強度。
三、《九轉還丹功》第四轉的法理脈絡
此段記載實為丹道“小周天”前期的典型體驗,從“聚靈液”到“震丹元”,暗合“煉己築基”向“煉精化氣”過渡的修行次第。
一)聚靈液
通過叩齒、鼓漱等外動之法,催動舌下金津玉液腎水)上湧。叩齒和鼓漱的動作,刺激了口腔內的唾液分泌腺,使得津液源源不斷地產生。這津液在丹道修煉中被視為腎水的外在表現形式,腎水在五行中屬水,具有滋養和潤澤的作用。配合清水之象,完成“以水濟火”的初步調和。清水放置在巽位,吸收了清明時節的自然之氣,其能量與體內的津液相互呼應。在丹道理論中,心火旺盛需要腎水的滋潤和調和,這種“以水濟火”的方法有助於平衡體內的陰陽之氣,為後續的修煉打下基礎。這一過程對應丹道“取坎填離”的基礎步驟。坎卦代表水,離卦代表火,“取坎填離”就是要將坎中的水取出,填充到離中的火裡,以達到水火既濟的狀態。
二)震丹元
閉息至極點引發的右脅雷鳴,實為內氣衝擊奇經八脈尤其是陰維脈、陽維脈)的表征。奇經八脈是人體經絡係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與十二正經相互配合,調節著人體的氣血運行。陰維脈和陽維脈主要負責維係人體的陰陽平衡。當修煉者閉息時,體內的氣壓發生變化,元氣積聚並衝擊這些經絡,試圖突破其中的阻滯。雷鳴後的熱氣衝丹,標誌著丹田氣海初步成型。丹田是人體的能量中心,氣海則是儲存元氣的地方。當熱氣在丹田處聚集時,說明內氣已經開始按“任督循環”的軌跡運行。任脈和督脈是人體經絡的主乾,任脈主血,督脈主氣,它們的循環運行構成了人體小周天的基本路徑。熱氣在丹田的聚集,就如同星星之火,即將點燃整個身體的氣血運行,恰是小周天“得藥”的前兆。這裡的“藥”並非普通的藥物,而是指修煉過程中產生的特殊能量和物質,是煉精化氣的產物,也是進一步提升修煉境界的關鍵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日記中時間節點的選擇清明二十六日半夜)亦藏深意。半夜為子時,對應腎經當令。在中醫理論中,子時是腎臟氣血最旺盛的時候,此時修煉有利於滋養腎臟,增強腎氣。清明屬辰月,辰為土,土能治水。在這個時間段修煉,可以借助時節之力,使腎水不寒、心火不燥。土具有調和脾胃、穩定氣血的作用,能夠防止腎水過寒和心火過旺,從而保持體內的陰陽平衡。這種對時間節點的精準把握,暗合“年中取月,月中取時”的丹道擇時智慧。丹道修煉注重天人合一,認為人體的修煉應該與自然界的節氣、時辰等變化相協調,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之力,促進修煉的效果。
四、陳樸讀經的隱秘共鳴
“我讀得屏住了呼吸”——此句看似平淡,卻暗藏讀者與古籍的時空共振。當我讀到這段內容時,仿佛穿越了千年的時光,與那位古老的修煉者建立了一種奇妙的聯係。陳樸讀至此處,或許想起自身修煉時的相似體驗:那喉間的清涼、右脅的震動,恰是丹道修行中“玄關一現”的微妙時刻。
在修煉的道路上,許多感受是難以用言語來形容的,隻有親身經曆過的人才能真正體會其中的奧秘。陳樸在閱讀這本發黃的日記時,那些看似晦澀難懂的文字,卻如同一把鑰匙,打開了他內心深處關於修煉的記憶之門。喉間的清涼,是津液下咽時的感受,這種清涼感不僅是一種身體上的舒適,更是一種內心的寧靜和清澈。右脅的震動,則是內氣運行的表現,它象征著身體內部的能量正在被激發和調動。這些感受雖然微妙,但卻是修煉過程中的重要標誌,它們向修煉者傳達著身體內部的變化和進步。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更深層的共鳴,在於“驚險與奇妙”的平衡。丹道本就是“逆天改命”之術,如履薄冰方得寸進。修煉者在追求長生不老、超凡脫俗的過程中,需要不斷挑戰身體的極限和心靈的恐懼。右脅雷鳴時的“胸腔發麻”,既是內氣強大的證明,亦是火候失控的預警。這種在危險邊緣徘徊的感覺,就像是在走鋼絲,一步之差可能就會導致前功儘棄。然而,正是這種驚險與奇妙的平衡,讓丹道修煉充滿了魅力和挑戰。
恰如《悟真篇》所言“休泥丹灶覓五行,若尋龍虎自交親。內有天然真火育,森羅萬象儘歸心”,修行之要,不在外求,而在內心對氣息的精微覺察與把控。在修煉過程中,各種外在的方法和技巧固然重要,但真正起決定作用的是修煉者內心的感悟和對自身氣息的掌控能力。隻有當修煉者能夠敏銳地察覺到身體內部的變化,準確地把握氣息的運行和火候的調控,才能在丹道修煉的道路上不斷前進,實現身心的升華和蛻變。
五、古籍中的丹道密碼:從身體體驗到宇宙觀照
這段記載看似聚焦身體感受,實則暗含古人“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在古人看來,人體是一個小宇宙,與自然界的大宇宙存在著緊密的聯係和對應關係。
一)清水應清明
以一碗水對應時節之氣,體現“人身小宇宙,天地大宇宙”的同構性。清水在修煉中不僅僅是一種簡單的物質,更是天地之氣的載體。清明時節的細雨滋潤著大地,萬物複蘇,而案頭的清水也汲取了這種清明之氣。這碗水既是外境之水,亦是體內腎水的呼應。腎在人體中主水,與自然界的水有著密切的聯係。通過這碗水的擺放和運用,修煉者將自身的修煉與清明時節的自然之氣相結合,實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二)雷鳴震丹田
將自然之雷象引入身體,暗合“雷動則萬物生”的宇宙生成論。在自然界中,雷聲是陽氣上升、打破陰霾的象征,它帶來了雨水和生機。而在修煉者體內,右脅的雷鳴同樣象征著生命能量的覺醒與迸發。內氣如雷,衝破經絡的阻滯,喚醒了丹田中的元陽。丹田作為人體的能量中心,如同宇宙中的太陽,當元陽被激發後,身體的各個部分都將得到能量的滋養和推動,從而實現生命的升華和轉化。
三)火山之喻
火山的“力量與危險”,恰是丹道“水火相戰”的具象化。水為先天元精,火為先天元氣,二者既相克又相生。在修煉過程中,腎水和心火需要在丹田處達到平衡和調和,才能實現“煉就還丹”的目標。然而,這種調和的過程充滿了挑戰和危險,就像火山內部的力量一樣,如果控製不當,就可能引發災難。火山的噴發是一種強大的自然力量的釋放,而丹道修煉中的水火相濟也是一種強大的能量轉換過程。隻有當修煉者能夠精準地把握火候,巧妙地引導內氣的運行,才能讓這種能量為自己所用,實現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的修行目標。
至此,第四轉的核心法理已清晰:借時節之氣聚津,以閉息之法激氣,在水火相濟、雷動山搖中,完成丹田元陽的初步凝聚。這短短數行記載,實則是丹道“煉精化氣”階段的微縮畫卷,藏著古人對生命奧秘的極致探索,亦讓千年後的讀者,得以一窺那隱秘而壯闊的修行世界。在這古老而神秘的修煉之道中,每一個細節都蘊含著深刻的智慧和力量,等待著後人去不斷挖掘和領悟。
喜歡長生不老印象日記請大家收藏:()長生不老印象日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