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湯的距離四)
秋意漸濃,窗外的梧桐樹開始落葉。趙老師家的育兒戰爭卻進入了新的階段。
母乳喂養成了新的矛盾焦點。小薇堅持科學喂養,每天嚴格按照時間表用吸奶器吸乳,精確到毫升:開始90,後來120,現在已經是150了。寶寶偶爾直接吮吸,但小薇認為這樣無法量化,不利於掌握食量。
“媽,您看,這次吸了150毫升呢。”小薇驕傲地展示奶瓶上的刻度。
李老師推推老花鏡:“直接喂多好,省事又省電。我們那會兒都是直接喂的。”
“那怎麼知道吃了多少呢?”小薇反駁,“現在都講科學定量。”
更讓李老師不解的是,小薇堅持要讓寶寶吃完一邊再換另一邊:“這樣能吃到後奶,營養更全麵。”
而李老師則認為應該左右交叉:“不然一邊太脹,一邊又空著,多難受。”
婆媳各執己見,誰也說服不了誰。小薇嚴格按照自己的方式執行,結果不幸發生了——乳腺炎。
那是個周六的淩晨,小薇突然發高燒,右乳房脹痛得像塊石頭。趙明急忙帶她去醫院,診斷結果是急性乳腺炎,需要立即用藥治療。
“醫生,這藥影響喂奶嗎?”小薇虛弱地問。
“肯定影響啊,這藥代謝完前不能喂奶。”醫生開處方,“至少停一周。”
回家後,小薇看著冰箱裡儲存的母乳,眼淚直掉:“都不能喝了,要全部倒掉。”
李老師心疼地看著那些珍貴的乳汁:“可惜了,可惜了...”
更讓李老師難過的是,自從醫生囑咐暫停哺乳後,小薇的奶水就漸漸回去了。“湯也不用煲了,”小薇說,“反正不喂奶了,喝湯隻會讓我發胖。”
於是,李老師每天精心煲製的湯品從此斷了檔。廚房裡不再有雞湯、骨湯、魚湯的香氣,取而代之的是奶粉的味道。
趙老師悄悄對老伴說:“可惜了你那些好湯料。”
李老師歎氣:“是啊,墨魚、紅棗、蓮子都白買了。”
但生活總要繼續。寶寶全麵轉向奶粉喂養後,新的問題又來了——腸脹氣。
陳阿姨教大家做排氣操:“每天要堅持做,特彆是喂奶後。”她熟練地抬起寶寶的小腿,做騎自行車動作,“這樣能幫助排氣。”
李老師學得很認真,甚至做了筆記:“順時針按摩腹部...屈腿運動...飛機抱...”但她總是不得要領,寶寶在她手裡哭得更凶。
“媽,輕點!”小薇忍不住提醒,“寶寶不是麵團,不能這麼用力揉。”
李老師尷尬地停手:“我...我沒用多大勁啊...”
好在寶寶一天天長大,開始有了互動意識。最讓人驚喜的是,他似乎能聽懂大人們的話了。
一天,寶寶哭鬨不止,李老師抱著他來回踱步,無意中說:“寶寶乖,不哭了好不好?”
寶寶突然停止哭泣,清晰地發出一個“啊”聲,仿佛在回應。
全家人都愣住了。
趙老師最先反應過來:“他聽得懂我們說話?”
小薇興奮地拿出手機錄像:“再來一次!寶寶,要不要喝奶?”
寶寶:“啊!”
“要不要睡覺?”
這次寶寶扭過頭,不理人了。
這個發現讓家裡的氣氛輕鬆了許多。大家經常圍在寶寶身邊,你一句我一句地和他“對話”,寶寶用“啊”和沉默來回應,準確率高達八成。
然而平靜的日子沒持續多久,新的矛盾又出現了。
小薇產假即將結束,想趁最後一段時間好好調養身體。這天晚飯時,她突然說:“我想吃魚了。”
李老師立刻說:“好啊,明天早市有新鮮的草魚,我做紅燒魚塊。”
小薇猶豫了一下:“媽,我想吃清蒸鱸魚。草魚刺多,鱸魚肉嫩刺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