雛鷹展翅
樓道裡還隱約殘留著晚飯的香氣,李家媽媽高亢又帶著點焦灼的催促聲隔著門板傳進來,大約是又在監督她家那個上了三年“睿智國際幼兒園”的寶貝兒子壯壯寫作業了。“這個字怎麼又寫錯了!老師沒教嗎?專心點!”與之相比,王曉鷹家裡卻是一片罕見的寧靜。王媽媽放下手機,屏幕上是剛收到的班級群消息,語文數學兩張電子成績單,鮮紅的“100”像兩枚小太陽,晃得她眼眶有些發熱。她長長舒了口氣,心裡那塊從夏末懸到今朝的石頭,終於“咚”地一聲落了地。擔心女兒沒上過學前班直接念一年級會跟不上?看來真是多慮了。
客廳暖黃的燈光下,六歲的王曉鷹正盤腿坐在軟墊上,身邊散落著五顏六色的橡皮泥。不到三歲的妹妹曉燕依偎在她旁邊,瞪大眼睛看著姐姐靈巧的手指。“看,這個是‘a’,像個小圓圈,拖著條小尾巴。”曉鷹的聲音輕輕的,帶著點小老師的認真勁兒。她捏好一個橙色的“a”,又拿起一小塊藍色橡皮泥,“這個呢,是‘b’,一根小棍子,右邊鼓起個大肚子。”妹妹咿咿呀呀地學著,小手笨拙地試圖模仿。窗玻璃上,映出一大一小兩個專注的影子,窗外隱約傳來彆家孩子為了看動畫片而哭鬨的聲響,更反襯出這一角的安寧。
這份安寧在周六下午被班主任林老師的到訪打破了。林老師年輕,有乾勁,心裡裝著班裡四十多個孩子,對王曉鷹這個“零基礎”入學的孩子,起初是格外留了一份心的。這次期中考試,曉鷹的成績不僅讓她驚喜,更勾起了她的好奇。簡單的寒暄後,林老師的目光便被客廳角落一張小書桌吸引了。桌麵上物品井然有序,鉛筆削得整整齊齊,旁邊貼著一張用彩筆畫的表格,上麵劃分著“語文”、“數學”、“閱讀”、“玩耍”的時間塊,雖然字跡稚嫩,還有用圖畫代替的文字,但條理清晰。這絕不像一個六歲孩子自己能弄出來的。
“曉鷹媽媽,這是您幫她製定的學習計劃嗎?”林老師好奇地問。
王媽媽端著茶水過來,笑著搖搖頭:“沒有,都是她自己弄的。他爸爸出差前跟她聊過,事情要一件一件做,做完一件打個勾。她就自己畫上了。”
正說著,曉鷹牽著妹妹的手從陽台走進來,落落大方地跟林老師問好。林老師順勢拿起桌上那本攤開的數學練習冊,翻看起來。字跡工整,頁麵乾淨,更讓她驚訝的是,在每一頁的右下角,都用鉛筆輕輕地畫著一個小小的、圖案各異的獎杯,旁邊有時還會寫上“全對!”或“認真!”之類的詞。
“這個獎杯是?”林老師指著那些小圖案問曉鷹。
曉鷹有點不好意思地抿嘴笑了,眼睛亮晶晶的:“是我和爸爸的秘密約定。爸爸說,每天認真做完一件事,就像贏得一個小獎杯。他不在家,我就自己畫一個給他看。”
林老師心裡一動,她想起上次遇到壯壯媽媽,對方還抱怨說,獎勵機製不管用,買了那麼多玩具鼓勵孩子寫作業,效果卻總不持久。她繼續翻看曉鷹的作業本,那些小小的獎杯貫穿始終,像一串堅定而快樂的腳印。
這時,妹妹曉燕扯著姐姐的衣角,嘟囔著要聽故事。曉鷹熟練地從書架上抽出一本《猜猜我有多愛你》,對林老師說:“老師,我先給妹妹講完這個故事,好嗎?”得到允許後,她便坐到妹妹身邊,翻開書,並非單純照著念,而是用手指著圖畫,用自己理解的語言講述著:“小兔子說,我的愛有這麼多,手臂張得開開的……”妹妹聽得入神,不時插話提問。
王媽媽在一旁輕聲對林老師說:“我沒讀過太多書,就覺著,習慣比知識要緊。她爸也總說,不跟彆人搶跑,但自己腳下的每一步都得踩紮實了。”
看著眼前這個給妹妹講完故事、又主動去收拾橡皮泥的小姑娘,林老師腦海中突然閃現出不久前看過的一份教育研究報告的數據摘要,裡麵用冷冰冰的術語得出的結論是:在兒童早期認知和行為習慣的養成中,家庭所營造的微觀環境及其持續性乾預,其影響權重約為校園結構化教育的2.3倍。當時覺得隻是個數字,此刻,在王曉鷹這個活生生的例證麵前,那個“2.3”仿佛有了溫度和重量。
她來家訪,本是想著如何幫助這個“特殊”的孩子更好地適應,卻未曾想,自己反而被這個家庭上了一課。教育,或許真的不在於起步多早、跑道多豪華,而在於那雙牽著孩子的手,是否傳遞著從容與堅定的力量。那隻沒上過學前班的“小雛鷹”,已經在屬於自己的天空中,穩穩地展開了翅膀。
喜歡荷葉閒客中短篇小說選集四請大家收藏:()荷葉閒客中短篇小說選集四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