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禾十一)
(五十六)
“最美鄉村教師”的光環,像一層薄薄的金粉,灑在歐陽嵐身上,卻未能改變她生活的底色。回到柳溪村,依然是堆積如山的作業本、永遠響個不停的電話、和孩子們清澈又鬨騰的喧嘩。獎杯被她收在書架最不起眼的角落,與王小明的樹葉冊子、孩子們送的野莓乾擺在一起。那些才是她更珍視的勳章。
榮譽帶來了意料之外的“副作用”。學區裡希望她“傳經送寶”的邀請多了起來,甚至鄰縣也有學校發來交流函。她謹慎地篩選著,不再追求場麵的宏大,而是選擇那些真正對鄉土課程開發感興趣、條件相似的學校進行深度交流。她開始學著不再僅僅是分享成功案例,更坦誠地剖析遇到的困境和走過的彎路。這種不包裝的真實,反而贏得了更多真誠的尊重與合作意向。
陳默發來消息,說他所在的鎮中心小學,有領導看到了關於她和《我們的老街》項目的報道,對跨學科融合產生了興趣,希望下學期能小範圍試點。字裡行間,能感受到他的欣喜。歐陽嵐回複了一個微笑的表情,心裡為他高興,也隱隱感覺到,他們各自耕耘的田地,似乎正悄然靠近。
(五十七)
初夏的雨水格外充沛,柳溪河的水位漲了不少。一個周五的下午,天空陰沉得厲害,氣象台發布了暴雨藍色預警。放學時,雨已經下得又急又密,砸在地上濺起老高的水花。歐陽嵐和老師們組織路隊,再三叮囑孩子們注意安全,儘快回家。
大部分孩子都被家長接走或結伴離去,隻剩下家住得最遠的、靠近河岸的李家姐妹倆,望著瓢潑大雨,小臉上寫滿了焦急。她們的父母在鎮上打工,平時跟著年邁的奶奶。歐陽嵐看了看天色,烏雲翻滾,沒有轉晴的跡象。
“走,老師送你們回去。”她撐開傘,一手牽一個,走進了雨幕。
去往李家要經過一段土坡路和一條平時踩著石頭就能過的小溪溝。雨水彙成渾濁的急流,淹沒了溪溝上的踏腳石。歐陽嵐蹲下身:“來,趴老師背上,我們趟過去。”她背著妹妹,拉著姐姐,小心翼翼地探著水下的路。水流湍急,衝得她腳步有些踉蹌,冰涼的雨水瞬間灌滿了雨鞋,但她緊緊抓著兩個孩子的手,一步一步,艱難而堅定地挪到了對岸。
將姐妹倆安全送到家,渾身濕透的奶奶拉著她的手千恩萬謝。回學校的路上,雨勢稍歇,但歐陽嵐的鞋襪和褲腿早已濕透,緊緊貼在身上,又冷又沉。她看著腳下泥濘不堪的路,想起王小明的選擇,想起許多孩子上學的不易,一種超越課堂教學的責任感,沉甸甸地壓在心頭。
(五十八)
那場大雨後,歐陽嵐病了一場。感冒發燒,嗓子啞得幾乎說不出話。請假在宿舍休息的那幾天,她收到了許多問候。陳默托人從鎮上帶來了藥和水果,附著一張字條:“保重身體,路還長。”小趙和小孫每天下班後輪流來給她送飯,彙報著小組工作的進展。最讓她動容的是班上的孩子們,他們用歪歪扭扭的字寫了好多紙條,畫了好多畫,讓李奶奶捎過來,上麵寫著“老師快點好起來”、“我們想你了”。
病中的脆弱,讓她更清晰地感受到自己與這片土地、與這裡的人之間,那種早已無法分割的情感聯結。她不再是一個外來的“特崗教師”,她是歐陽老師,是孩子們依賴的親人,是同事們可以托付的夥伴。
病愈回到教室,孩子們用最熱烈的掌聲歡迎她。那一刻,她站在講台上,看著台下那些純真的笑臉,覺得所有的辛苦與付出,都值得。
(五十九)
暑假前夕,縣教育局組織了一場小型的教育沙龍,主題是“鄉村教育的未來路徑”,受邀者除了教研員、校長,還有幾位像歐陽嵐這樣的一線教師。令人意外的是,陳默也在受邀之列。
沙龍上,專家們引經據典,談論著信息化、標準化、規模化。輪到歐陽嵐發言時,她想起了那場大雨,想起了泥濘的路,想起了王小明的選擇,想起了教室裡那些與土地相連的“微嘗試”。
她沒有反駁那些宏大的詞彙,隻是平靜地講述了自己的實踐與思考。“……技術的引入很重要,標準的建立也有必要。但我想,鄉村教育的根,不能離開它賴以生存的土壤。我們需要的,也許不是把城市的教育模式原樣搬過來,而是要找到一種方式,讓教育既能給孩子們通往更廣闊世界的翅膀,也能賦予他們理解和建設腳下土地的智慧和力量。這力量,可能就藏在一次田埂上的測量,一次對老屋的探訪,甚至是一次雨中互助的跋涉裡。”
她的發言沒有驚人之語,卻因為源自真實而充滿力量。沙龍結束後,陳默走到她身邊,眼神明亮:“你說得真好。那條‘自己的路’,越來越清晰了。”
夏夜的微風拂過,帶著梔子花的香氣。兩人並肩走在回住處的路上,第一次沒有討論工作,隻是聊著各自的大學時光,聊著喜歡的書和電影。一種輕鬆而愉悅的氛圍,在兩人之間緩緩流淌。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六十)
暑假,歐陽嵐沒有安排密集的培訓或交流。她留在了柳溪村,著手整理這幾年的教育隨筆和反思。她不想寫成一本理論著作,隻想記錄下那些真實的瞬間、那些成功的喜悅與失敗的教訓、那些在夾縫中求索的思考。她給這本尚在腹稿中的集子,暫命名為《青禾劄記》。
同時,她和陳默,以及小趙、小孫,開始利用假期,規劃一個更具體的項目——建立一個微型的“鄉土教育資源中心”。他們設想,這個中心不僅可以存放、展示他們開發的課例和教具,更能成為一個麵向本學區乃至周邊鄉村教師的開放空間,供大家交流、借鑒、甚至共同創作。
地點依然選在了柳溪村小學那間庫房。他們計劃自己動手,進一步改造,開辟出資料區、製作區、研討區。資金有限,他們就利用舊物改造,用木板釘書架,用廢棄的課桌拚接工作台。
敲敲打打的聲音回蕩在寂靜的校園裡,汗水浸濕了衣背。歐陽嵐看著忙碌的夥伴,看著這間小屋在他們手中一點點煥發新生,心中充滿了對未來的期待。
她知道,榮譽會過去,熱潮會退去。但紮根於真實需求的教育探索,如同田間的青禾,一旦找到適合的土壤,便能生生不息。而她,願做那棵永遠向著光、深深紮根的禾苗,與無數同行者一起,在這片充滿希望的田野上,繼續書寫關於成長、關於堅守、關於未來的故事。
風吹過,校園裡那棵老槐樹的葉子沙沙作響,仿佛在應和著她的心聲。
喜歡荷葉閒客中短篇小說選集四請大家收藏:()荷葉閒客中短篇小說選集四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