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箱上的簽名九)
冬雪初融時,“靜遠紙藝”收到一封來自海外的郵件。北歐的史密斯先生不僅續簽了合約,還提議聯合開發一個高端產品線——“重生·傳承”係列,將中國傳統紙藝與現代環保設計融合。
這個提議讓李靜既興奮又忐忑。工作室的技術儲備能否勝任?市場會接受這樣的產品嗎?更關鍵的是,她要去哪裡尋找懂傳統紙藝的匠人?
“媽,這是機會。”小遠放寒假回來,看到郵件後眼睛發亮,“我們學校的數字藝術實驗室可以幫忙做3d建模,但傳統技藝這塊確實需要專家。”
李靜想起了老教授。在他的引薦下,她拜訪了一位隱居城郊的老藝人——八十歲的陳師傅,專攻傳統紙紮工藝。
陳師傅的家堆滿了紙藝作品:亭台樓閣、花鳥魚蟲,栩栩如生。聽說李靜的來意,老人搖搖頭:
“現在的年輕人,誰還學這個?我三個徒弟都轉行送外賣了。”
李靜沒有放棄。她每周都去拜訪陳師傅,不談合作,隻學手藝。從最簡單的裱糊開始,一點一點地學。手指被糨糊泡得發白,身上總是沾著紙屑。
一個月後,陳師傅終於鬆口:“你倒是沉得住氣。”
“因為值得。”李靜指著牆上的一幅紙雕畫,“這些手藝不該被忘記。”
陳師傅成了工作室的特聘顧問。傳統與現代的碰撞並不總是順利。老師傅堅持手工裱糊,認為機器壓製的紙板“沒有靈魂”;年輕設計師則追求效率和標準化。
有一次,為了一個榫卯結構的紙藝燈罩,兩代人爭執不下。
“這根本不符合量產要求!”小雨急得直跺腳。
“老祖宗傳下來的智慧,不能改!”陳師傅寸步不讓。
李靜站在工作台前,拿起那個引發爭議的燈罩。傳統的榫卯結構確實精美,但組裝複雜;現代設計簡便,卻少了韻味。
“也許,”她慢慢地說,“我們不需要二選一。”
她讓小雨用3d建模優化結構,保留榫卯的美學特征,同時簡化組裝流程。又請陳師傅指導,在關鍵部位保留手工細節。
新樣品出來的那天,陳師傅戴著老花鏡看了很久:
“這倒是個法子。”
“重生·傳承”係列的第一批樣品寄往北歐後,史密斯先生親自打來視頻電話:
“太棒了!這正是我們想要的——東方的智慧,現代的表達。”
訂單接踵而至。工作室不得不再次擴大,租下了整排車庫。新招聘的員工中,有了更多年輕人的麵孔——美院畢業生、海歸設計師,甚至還有一個放棄高薪加入的工程師。
管理這樣一個多元化的團隊,對李靜來說是新的挑戰。
年輕設計師追求個性,老匠人堅守傳統,中年員工注重實效。每周的創意會常常變成辯論場。
“我們要做的是高端品牌,不能太商業化!”
“不考慮市場,設計再好也白搭!”
“老手藝不能丟!”
李靜靜靜地聽著,等大家都說完了,才開口:
“還記得我們為什麼叫‘靜遠’嗎?靜下心來,才能走得更遠。傳統不是包袱,是根基;創新不是背叛,是生長。”